当前位置:首页  最近更新
  • 最近更新

复旦人的国之大者——红色研学主题实践路线行有感

文字:王增藩图片:吕哲、王莹莹来源:学校办公室责编:褚懿2023-04-231032语音加载中

母校的温暖

4月21日,复旦大学办公室组织活动,邀请退休老师回校参观学习。作为有30多年校办经历的我,心潮澎湃,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在工作人员引领下,马克思主义学院同学生动讲解中,行走在熟悉的校园里,领略母校的许多新发展,更感受到近几年来,学校以红色研学内容对师生的深刻教育,为学校,为上海作出贡献,印象十分深刻。

正如同行者晚霞所言:谢谢学校办公室的领导与同志们,精心组织这次老同志重返校园活动。你们热情、周到的接待,让我们倍受感动,倍感亲切。而拍摄的照片又留下了许多美好的瞬间,让我们深记难忘。


烈士的英魂

来到复旦大学在邯郸校区内设立的地标性红色文化景观“烈士纪念雕塑及纪念广场”,顿时肃然起敬。这还是我们首次观瞻,便一起缅怀为国牺牲的先烈。

整个雕塑位于相辉堂东侧、寒冰馆北侧广场,左边花岗石以阴刻形式,镌刻52位复旦英烈姓名;右边花岗石勾勒红岩复旦烈士学生时代形象,展现时代青年的热血青春。中间金属造型部分高耸傲立,用以表达复旦英烈坚韧、伟岸,象征不屈的民族脊梁。雕塑为师生爱国主义和理想信念教育提供支撑,弘扬“团结、服务、牺牲”的复旦精神。

人要有一点精神。有了这么一点精神,才不会为困难所屈服,才会心存高远。才会活着并不仅仅是为了活着,而去追求活着的意义和价值。我坚信,烈士为祖国付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活得很有价值。“红色基因铸魂育人工程”的故事,会一代代讲下去、传下去。让我们踏着英烈的足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完成他们未尽的事业。



主席的眼神

正门内侧,校园中轴线上,脱帽背手站立的毛泽东像,已经成为复旦地标之一。毛主席身穿军大衣,气宇轩昂、高大雄伟。几十年来,他在校门口迎来送往,为来自世界各地的新生洗去仆仆风尘,也与无数毕业生匆匆合影留念。作为复旦校园里最显著、最熟悉的雕塑,毛主席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见证者,数次挽救党与革命于危亡之中。毛主席作为共和国的缔造者、中国人民的解放者,在全世界享有崇高威望。他的雕像永远是复旦人不变的精神地标。

我久久凝望塑像,仿佛他就在自己的心中。“天塌下来擎得住,地停转乎使之回。人民真蕴无穷力,学者须成有用材。“正是毛主席的写照。看!主席的眼神是那么坚定,他的宏大气派和伟大风范,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纪念。



苏老的期盼

来到掩映在花木扶疏中的曦园。曦园之“曦”,意指晨起后明亮的曙光。苏步青校长亲自为园内“卿云亭”题名赋诗 ,以《卿云歌》“卿云烂兮,缓缓兮”作底蕴,以“无忘任重红专健,莫负岁寒松竹梅,“教育与鼓舞了几代人。

在曦园的水池边,我想起苏老在卿云亭上的那首诗:超然此地一亭台,缦缦卿云复旦来。园里涉游成乐趣,柳阴勤读出人才。无忘任重红专健,莫忘岁寒松竹梅。他日神州迎四化,登临共举庆功杯。苏老的教诲永远铭记心间,并落实到行动上。苏老的言传身教,鼓起我不断进取的风帆,为实现照顾苏老一生的诺言,我在他身边整整工作23年。



望道的精神

近几年来,复旦大学启动把复旦红色基因融入立德树人血脉。通过修缮玖园爱国主义教育建筑群,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落成烈士纪念雕塑,新建了陈望道雕塑,修建宣言广场等多处红色地标,深挖学校红色文化资源,打造出近在身边的红色育人新场域,筑造富有红色血脉和红色传承的新环境。



望道先生翻译的《共产党宣言》给中国带来曙光和希望,给复旦师生带来巨大的鼓舞。在新建的望道广场上,我们再次聆听马克思主义学院同学的精彩讲演,参观就近的新时代上海高校党建创新实践基地,再一次看到望道的身影。



追根“信仰之源”,重温“初心力量”。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当前,我国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基层党建提出的“继续探索、走在前头”要求,新时代上海高校党建创新实践基地在复旦大学应运而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就是基地的主旋律。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我们以顽强执着,勇于创新的精神努力前行。这正是复旦人的国之大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