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正浓,诗声飞扬。在洋溢着敬老尊贤温情氛围的十月,一场题为“风华灼灼,百廿心声”的师生朗诵交流会于10月23日在复旦大学学生多功能中心温馨举行。本次活动作为学校“敬老月”系列活动的华彩篇章,复旦大学老年朗诵社团多位诗歌朗诵爱好者与在校师生同台联袂,以诗会友,以声传情,共同谱写了一曲赓续文脉、代际交融的动人乐章。
活动伊始,退休教职工工作处副处长葛锡颖登台致辞。她首先向所有为学校发展奉献青春年华的老同志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节日的问候。她谈到,在喜迎复旦大学120周年校庆及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特殊年份里,举办这场首次师生联合朗诵会意义非凡。这不仅是一次艺术的切磋,更是一次精神的传承,并祝愿活动完满成功。

在随后的朗诵环节中,一篇篇经典佳作被再度唤醒。整场演出分为三个华彩篇章,层层递进,引人入胜:第一章“风骨·历史的回响” 在《寻李白》的豪迈与《忆秦娥·娄山关》的雄浑中拉开帷幕,诵读者们以深沉的声音,带领观众穿越历史烟云,感受文化的风骨与时代的壮烈。随后,一曲哀婉缠绵的《钗头凤》,将古典诗词的深情与惆怅演绎得淋漓尽致;而现代诗《红玉米》则在诵读者沉稳的声线中,焕发出如琥珀般凝固的乡愁与时代记忆。




第二章“风华·大地的诗篇” 从《我爱这土地》的眷恋,到《在山的那边》以其纯真的探索精神,引领着观众追寻理想与远方;从到《心田上的百合花》的坚守,再到《丝路时光下的交响》的悠远,师生们用声音描绘了脚下的大地与心中的家国。




第三章“风起·时代的新声” 迎来高潮。经典永恒的《致橡树》,展现了独立平等的现代情感;《七月的天空》以明朗昂扬的基调,唱响了青春的朝气与时代的蓬勃;随后,一篇《月光下的中国》以舒缓深情的笔触,描绘了宁静月色下祖国的壮美山河;最终,全场共鸣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与《祖国到底什么》,激荡起了大家跨越年龄的爱国热忱与时代担当。





活动的压轴环节,朗诵社团指导老师、复旦大学哲学院郑召利教授对整场演出进行了专业而精彩的点评。他充分肯定了每一位诵读者的认真准备与出色表现,认为大家很好地展现了诗歌朗诵的艺术水准与内在气质。他特别指出,本次活动实现了学生、在职教师与退休老师朗诵爱好者的同台联动,共同感受并传递了朗诵艺术的独特魅力。这种“老中青”三代的同台切磋,正是“敬老月”精神内核的最佳诠释——不是单向的致敬,而是双向的滋养与共鸣。随后,他即兴吟诵唐代诗人贾岛的《回答》,其声古朴苍劲,其情真挚深远,为活动现场增添了又一抹亮色。



活动最后,全体参与者笑容洋溢地合影留念。镜头定格的,不仅是秋日午后的一场文艺活动,更是复旦大家庭尊师重道、文脉相承的温馨缩影,让复旦的百廿文脉在朗朗诵声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