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工作动态
  • 工作动态

“疫”路相伴,旦星永耀——疫情下两代复旦人的隔空关爱纪实(二)

文字:孙永亭责编:褚懿2022-06-06290语音加载中

仰望复旦的星空,家国担当熠熠生辉;跨越时间的长河,家国情怀绵绵不断。20223月,新冠肺炎疫情再次影响上海,313日起复旦大学实施了准封闭管理3月底4月初上海各小区也相继进入封闭管理模式,校内人员不能外出,退休老师足不出户。这给师生面对面交流为主要形式的旦星永耀活动带来了严峻挑战旦星永耀项目中的老教授与同学们充分利用了电话、微信、腾讯会议等开展了更为充实、有效地交流和分享。在这段特殊的日子里,开启了两代复旦人的隔空关爱对话,一路相伴,共同守护


让爱在封闭的时光里见证彼此的联结

在封校后,第七小组的同学和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的刘其真老师依然保持着一个月2-3次的见面,主要是通过腾讯会议和微信视频。刘老师对于这些电子产品还是比较熟悉的,因此大家得以在不同的地方进行线上会面,有的在东区,有的住在南区,还有的远在内蒙古,刘老师则在距离江湾校区很近的家中。每次会面时,大家不仅会进行常规的访谈,也会一起聊一聊我们彼此的生活,问一问大家的近况如何,非常时期里温暖着彼此。

谢谢同学们的关心和牵挂,我这里情况还可以,小区里发了菜,女儿、外孙也会帮我网上抢菜,小区里面也有团购,所以请你们放心,我这边没什么困难。

——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刘其真老师


好的老师,您这边生活物资没有问题就好。老师您多注意身体调节心情,等封闭结束了,我们到时候好线下见面!

——第七组王芊一同学



经历  交流  激励

从最初的线下见面谈心,到后面的假期利用微信视频,第四组的同学每次和化学系朱思三老师的对话、聊天都感觉十分的亲切平和。朱老师基本是共和国的同龄人,在他的身上见证了我们祖国的日益强大,也见证了时代的沧桑巨变以及我们复旦人的胸怀和大爱。


朱老师讲述的是来自于真实年代的记忆,能让我一窥那个动荡时代生动的细节、厚重的历史,他的个人随时代沉浮的经历更让我体会到了老一辈人生命的张力和韧劲。我们现在生活、学习上所遇到的一点点困难在朱老师青年时期所碰到的问题面前简直不算什么,他的选择、心态、意志对我是有很大的激励作用的,同时,朱老师现在八十多岁仍能精神矍铄,坚持学习、思考、运动,这点也让我十分佩服并提醒我反思自己现在的大学生活状态。

——第四组瞿炀芪同学


三月初的一次活动中我回顾了自己一生当中非常重要的一段经历:我的第二次研究生赶考。我苦恼过,彷徨过。同学们对此也很感兴趣,也有一定的教育意义。此前,醴磊同学来我家与我谈心。他谈了他的家庭,他家乡的风土人情,还谈了他的理想。这次谈心,我感到非常开心,也非常感动。

——化学系朱思三老师


分享  零食  关爱

第六小组的同学第一次见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的陈才兴老师是在南小食旁边的老年活动中心。他给人的感觉是亲切、热情、充满活力和向上的精神。他从家里给大家带了曲奇饼干和一些好吃的小零食,然后坐在阅览室里和大家讲他的故事。


和老教授之间的交流真的是大学生活中的一颗散落的星星,在不经意间带来光。第一次见面,我看到了这位老人,那时候由心的感觉到好像在异乡见到家中的老人一般亲切。在一次次交流中,老教授会和我们交流他自己的人生经历,比如去拉丁美洲访问、至今还在坚持并且享受游泳等等,给人的感受就是一位长者对小辈无尽的关怀。逢年过节,老教授都会很主动地关心我们的生活,特别是遇到这次疫情,我们之间会交流各自在这段时间的感受,给彼此提供一些宽慰。”

——第六组龚以薰同学


“你们目前都在忙些什么?是否一切都好?甚是想念。”

“今天是“五一”节,美好的一天开始了,非常时期、非常挂念,没有过多的语言,只有一个心愿,愿我们彼此都健康平安,一切安好!”

——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陈才兴老师


 

热爱  赤诚  退而不休

每当第八小组的同学和护理学院朱宝年老师交谈时,都会被朱老师身上散发出来的对党的赤诚和对生活的热爱所深深打动。尽管朱老师已退休好几年,但他退而不休,仍然在发光发热,希望在退休岗位上继续发光发热。


在此次活动中,我们与朱教授进行了深入的交谈。从1978年参加高考进入上医就读,到1982年开始工作,至今,朱教授一直尽心尽力,不断在为学校,为党做贡献。在交谈过程中,能够感受到老教授作为一名党员的责任与担当。在谈及生活时,如对传统节日的介绍,对冬奥会运动员的了解等等,老教授也展现出了对生活的热爱。在老教授身上,我领会到了许多。对生活永远热忱,对工作永远赤诚,希望在未来的道路上,我也能做到如此。

——第八组蔡旻同学


从朱老师的记忆中,我们看到曾经困难的年代,也能想到现在富足时候的生活,这些都归功于党的领导和人民的奋斗,而现在的我们正当时,看到曾经的不易,才能珍惜现在的美好,迈向未来的幸福,这些都是一个老党员对现在学生的谆谆教导和殷切希望,也是复旦精神代与代之间的传承。

——第八组冯栋晴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