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建援教援医 共筑全面小康之路”活动方案
一、目的与宗旨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丰富我校退休教职工组织和精神文化生活,校退休处牵头、退(老)教协、各二级分会共同开展“援建援教援医 共筑全面小康之路”主题活动,发动全校退休教职工讲好复旦人、上医人数十年初心不改、接力支援中西部贫困地区的故事,用亲身经历激励中青年教师和青年学生担当时代重任。
二、工作目标
通过征文、访谈等多种形式,搜集援建、援教、援医等支援中西部发展的故事,并汇编成集,优秀作品将推荐给校内外刊发和传播推广。动员1-2个或更多院系老中青共同参与、梳理接力扶贫支教的发展脉络,形成专题文章或微视频。
三、工作方案
1、排摸
即日起至4月10日,请各二级分会开展排摸工作,了解退休教职工中有无下列事迹:
(1)本人以复旦大学(上海医科大学)教职工身份,赴上海以外地区开展对口支援、支边、扶贫、援教、援医、支教等工作。(不包括插队落户,原则上不包括入校学习和工作前的经历)。
(2)本人退休后,长期捐赠资助中西部地区扶贫帮困、助学助教等公益工作。
上述排摸事迹,将采用适合的方式公开宣传,请排摸单位向退休教职工做好宣传动员工作,尊重本人意愿。
2、征文
即日起至5月31日,向全体退休教职工发起征文。征文主题即“援建援教援医 共筑全面小康之路”,要求如下:
(1)本人以复旦大学(上海医科大学)教职工身份,赴上海以外地区对口支援、支边、扶贫、援教、援医、支教等工作的亲身经历。(不包括插队落户,原则上不包括入校学习和工作前的经历)。
(2)征文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弘扬正能量;
(3)是本人亲身经历的真实事件,可以由本人提供素材、他人主笔、共同署名参加征文;
(4)文字基本通顺,重点突出,不要写成个人履历;
(5)已经公开发表的,也可以参加本次征文,并注明出处;
(6)不少于1000字;
3、访谈
即日起至6月30日,各二级分会可根据老同志实际情况和工作条件,组织中青年教师、学生访谈排摸中了解的援建援教援医故事,深入挖掘感人细节。访谈结果整理成文字,有条件的可以做成微视频。鼓励有援建援教援医传统的二级分会组织老中青各年代教职工共同参与访谈,突出接力特点。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考虑到本学期教学科研任务时间紧张,访谈不作强制要求,鼓励有条件的单位开展。有初步意向的单位,请在4月10日前告知退休处。
4、征集老物件
即日起至6月30日,征集反映退休教职工在援建、援教、援医过程中有代表性或纪念意义的老物件,通过老物件展示背后的援建故事、社会变革和时代变迁。具体要求:
(1)征集对象为援建、援教、援医相关物品,如老照片、火车票、支援地票证(粮票、布票、公交车票、景点门票等)、笔记本、教材等等,品类不限。
(2)每件物件附100字左右的介绍,阐明特殊之处。
(3)随附该物件1-2张展示照片(电子版,画质不小于640x480)。
5、反馈方式
排摸结果、征文、访谈意向和成果、老物件照片和说明,请电子版提交给退休处。
邮箱:huigt@fudan.edu.cn
联系人:詹歆晔 65643914/王蓓 54237866
四、时间安排
即日,正式通知,各二级分会开展排摸和动员工作;
4月10日前,各单位反馈援建援教援医事迹排摸结果,反馈访谈意向。
5月31日前,各单位提交征文。
6月30日前,提交老物件征集成果,有意向的单位提交访谈结果。
附件1:信息排摸表
附件2:范文2篇(仅电子版)
退休教职工工作处
2020年3月19日
附件2:
一次终生难忘的援藏经历(节选)
基础医学院 郭慕依
感人至深的援藏动员
1979年初, 当时的上海医学院接到上海市委组织部下达的支援西藏医学院的任务,包括担任西藏医学院院长职务的一名处级干部(眼耳鼻喉科医院谢震同志),以及具有讲师以上职称、分别担任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课程教学的教师。在我被学校破例晋升讲师之后, 经过报名、谈话和健康检查之后,我与病理生理学科的张坚老师被选上了。后又经市政府对赴藏干部(200名)短期培训之后,定于1979年6月22日将从我国进藏的北线(即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乘车前往西藏。
当这一任务下达到我所在的病理教研室, 从我室主任、党支部书记到全体教职员工都被动员起来了, 由此一场尽力支持我赴藏的战斗打响了。一些教师为我开始挑选赴藏后病理学课程教学所需的病理标本、切片,并一一将它们装入木箱; 一些员工为了让我赴藏之后能改善伙食, 吃到鱼、肉和一些蔬菜,买来了不用票的不少罐头食品; 更有一些职工为我量体裁衣, 分别赶制了衬衣和绒线衣。这一幕幕感人的场面至今还深深地留在我的脑海里,令我难以忘怀。此时, 我清醒地领悟到:这一次给我的援藏任务,代表的是我教研室,是上海医学院,也是代表上海人民去的。我暗下决心,进藏后一定要以出色、优异的表现去完成这一艰巨而又光荣的任务。事后在我完成半年多的教学任务后的年底,由于我出色的工作, 尤其是讲课深受学生们的欢迎,被西藏医学院评为1979年度教学先进工作者,从而以实际行动回报了大家对我的支持和各级组织对我的信任。
难以忘却的高原课堂
同年9月, 医77班的学生们在度过了2个月左右的暑假回到了校园, 此时的我也经过近2个月时间的开学前教学准备,包括开箱取出从上海运来的病理标本、切片,自己临时制作了必要的教学挂图和供示教用的组织学图片等,像士兵受检阅的心情一样, 等待着这一批尚未见过面的学生们的到来。
9月初, 我所熟悉的校园生活就在这遥远的异地开始了。然而与我以往不同的是, 从开学的第一天起直至学期结朿,一切的教学安排和课堂教学均由我独自完成, 不免带来一点孤独感; 然而, 更为不同的感受是, 因课堂地处在空气稀薄的高原,每当我大声上课时, 几乎每隔5分钟需稍作停息、大喘几下,下课后常感十分乏力。一个学期十八周的病理学课程就这样周而复始地完成了。学期结束前, 对学生进行一次考试是惯例, 尽管试题难度与我校学生的大致相似,但由于他们学习刻苦,且与我在校园内朝夕相处,一旦有教学内容中的疑问常可得到我及时的解答,居然他们的考试成绩是出奇的好,真令我刮目相看, 颇有成就感。
最早赴藏支教的复旦人(节选)
数学科学学院 华宣积
西藏自治区第一所综合性大学——西藏大学,于1985年7月20日在拉萨河畔正式成立。它的前身是西藏师范学院。四十年前,在筹建西藏师范学院和其后来发展过程中,我们复旦大学有38位教师参加了上海援藏教师队,为此做出了努力。
1974年7月13日,一列火车徐徐地离开上海北站(现在的铁路博物馆就是在老北站原址上建成的)西去。列车横穿江苏、河南、陕西和甘肃四省到达柳园,共3255公里。教师们从柳园转乘拉萨前来迎接的大客车,纵深至青海格尔木(行程864公里),再从格尔木至西藏拉萨(行程1166公里)。他们途径河西走廊、柴达木盆地、昆仑山口,翻过了海拔5350米的唐古拉山口,再经过藏北草原和羊八井峡谷,于7月29日上午进入拉萨市区。总行程5285公里。
拉萨海拔3700米,缺氧带来的高山反应是他们每一个人必须克服的第一道难关。不管你年纪多大,是男是女,体质强弱,都经历了一个从不适应到慢慢地适应的过程。刚进藏的头几个星期,很多人头晕胸闷气喘,整天迷迷糊糊。
他们和当地各族教师一起,在西藏自治区政府的领导下,在师范学校的基础上筹建西藏师范学院。他们坚强地克服了各种生活上的困难,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和实验室、图书资料室建设等各项工作中去。
六年中,每位教师都连续工作两年,中间不回上海。他们都有着精彩的故事。六年中,西藏师范学院始终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重点,培养了一批当地骨干教师,建立了稳定的师资队伍。学校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加速师资队伍建设,如援藏教师开办培训班或一对一地帮带青年教师;选拔青年教师到复旦或华师大等高校进修;带领青年教师编写双语(藏汉)教材,在实干中提高。他们为西藏文教建设,为增进藏汉同胞的友谊和沪藏两地联系和交流做出了巨大努力。直到现在,我校还不断有教师进藏工作,而西藏大学也派人来复旦交流或进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