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稿:孙永亭
12月31日上午,复旦大学医保补充金管理委员会在邯郸校区1号楼124室召开年度工作会议,总结 2011年“复旦大学退休教职工医疗补充金” 和“复旦大学退休教职工护理帮困金”(以下简称“两金”)的实施情况,并就如何做好下一步工作进行了讨论。校老教授/退离休教师协会理事长方林虎、校人事处副处长袁新等出席会议。会议由校退管会副主任林丽主持。
校退管会综合办副主任兼医保办主任郭小兰就2011年“两金”实施情况作了汇报。2011年,校退管会按照“两金”的章程和实施办法,热情接待前来办理报销的每一位退休教职工,认真审核每一笔医疗费用资助事项,努力在管理和操作上做到制度化、规范化,切实管好用好“两金”。2011年,我校共有195位退休教职工参加“医疗补充金”,参保率为100%。“医疗补充金”全年资助697人次,资助金额达66.03万元;“护理帮困金”全年共资助118人,资助金额共计22.79万元。
在上述“两金”的基础上,努力构筑其他医疗防线。2011年,学校继续全额出资,为我校4370位退休教职工集体参加了《上海市退休职工住院补充医疗互助保障计划》,支付保费共计59万元。今年,我校退休教职工共有417人次从该保障计划中获得赔付,赔付金额共计60.9万元,实实在在地发挥了又一道医疗防线的作用。
力所能及,加大资助力度。2011年,将95岁以上高龄老人原来享受的每人100元/月的生活照护费标准,自4月份起提高到每人500元/月,资助力度大幅提高。
老有所医事关退休老人切身利益,是老人们一直关心的话题。上世纪90年代中期,在改革逐步深化,利益分配不断调整的过程中,一些退休较早、养老金偏低的老同志,特别是高龄、重病、“空巢”的老人,在医与护等问题上遇到了难题。在行政资源难以应付的情况下,1994年,在上海市还没有哪个部门考虑减轻老人护理费用负担的背景下,校退管会便开始了关于老同志医疗帮扶的摸索。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1997年5月,利用多方筹集的资金,正式设立了上海高校中第一个“护理帮困金”——“复旦大学退休教职工重病护理帮困金”,为退休教职工护理减负开辟了一条新路。
然而,仅有“护理帮困金”,并不能完全解决多病、重病老人就医所带来的沉重经济负担。为此,1998年7月,校退管会又想方设法设立了“复旦大学退休教职工医疗保障补充金”。资金来源于校退管会筹措、学校投入和退休人员个人缴纳。“医疗补充金”是对退休人员社会医疗保障的积极补充,有效缓解了老人患病就医所带来的沉重经济负担,为老同志又做了一件实事、好事。
“两金”设立10多年来,“医疗补充金”累计资助7282人次,资助金额达487.83万元;“护理帮困金”累计资助1206人次,资助金额达317.39万元。
“两金”的设立,使老同志在经济压力得到缓解的同时,也得到了很大的精神慰籍。不少受助老人高度赞扬“两金”,称“两金”发挥了“雪中送炭”的作用,解了自己的燃眉之急,为复旦大学患病老人做了功德无量的大好事、大实事。
确保老同志颐养天年,是国家、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将在原有的工作基础上,认真总结经验,不断探索、实践,努力解决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发展、完善“护理帮困金”和“医疗补充金”,更好地为退休教职工排忧解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