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工作动态
  • 工作动态

校退休教职工“两金”管理委员会会议日前召开

退管会2014-04-22145语音加载中

作者:孙永亭

416,复旦大学退休教职工“两金”管理委员会在我校一号楼124室召开年度工作会议,总结2013年“复旦大学退休教职工医疗补充金”和“复旦大学退休教职工护理帮困金”(以下简称“两金”)的管理使用情况,讨论修订《复旦大学退休教职工医疗补充金实施办法》。校退管会常务副主任杨慧群、校老教授/退离休教师协会理事长方林虎等“两金”管理委员会委员、“两金”工作小组成员出席会议。会议由校退管会副主任林丽主持。

首先,校退管会医保办负责人郭小兰就2013年“两金”的具体实施、使用情况向与会者作了全面细致的汇报。2013年,“医疗补充金”共资助763人次,资助金额达82.49万元,与2012年相比增加了13.27万;“护理帮困金”全年共资助128人,资助金额达36.04万元,与2012年相比增加了9.99万,同2012年相比,“两金”的支出都有很大的增长。为帮助患病住院的退休教职工进一步减轻个人自费部分医疗负担,使患病住院的老同志能够安心治疗,早日康复,2013年,学校继续全额出资,为全校4673位退休教职工办理“上海市退休职工住院补充医疗互助保障计划”集体投保,保费标准为每人每年170元,共支付保费79.44万元。当年,共有457位退休教职工获得理赔,赔付金额共计60.45万元,这一举措,实实在在地为患病住院的退休教职工减轻了医疗费用负担,为老同志的身体康健多了一份保障。

为进一步做好重病护理帮困工作,切实管好用好重病护理帮困金,校退管会医保办在2013年重点做了几项工作:一是修订“复旦大学退休教职工重病护理帮困金实施办法”。新修订的实施办法,参照卫生部和上海市等权威机构的制度规范,将资助申报条件按照医学意义上的分类进行重新划分;引入生活照护等级评估指标,通过生活自理能力、认知能力、情绪行为、视觉能力等四个参数项目,评估出申请人的照护等级,按级资助,强化了制度的可操作性,凸显了制度在资助评审中的主导作用。二是继续加强业务培训和工作宣传。校退管会利用召开退管工作会议的机会,印发实施办法,解读有关政策,对退管工作联系人、联络员进行培训。2013年下半年,专门制作了《复旦大学退休教职工医疗保障指导手册》,下发给二级退管分会成员和全校每一位退休教职工。该手册涵盖了我校退休教职工医疗补充、护理帮困、重病帮困及上海市退休职工住院补充互助保障计划等内容,有助于退休教职工全面、细致地了解我校及上海市的医保政策,当有需要时,能够真正享受到这些政策。三是恢复了校退管会工作人员实地走访申请人的制度。这样做,一方面,代表校级退管组织上门看望一下申请者;另一方面,对申请者当前的身体状况做些直接了解,以便能够更加准确地评估出申请人的照护等级,确保每一笔资助都用得心中有数,对学校下拨的经费负责。另外,医保办的同志结合日常的医疗报销工作,就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梳理汇总,此次一并提交“两金”管理委员会讨论。比较集中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在日常医疗报销工作中,有些患病的退休老同志反映,治疗过程中自费费用较多,特别是住院自费费用负担较大,因此,是否在现有的基础上,适当考虑将住院自费费用部分给予一定比例的报销?二是《退休教职工医疗补充金实施办法》规定,“不论一次或多次患病,均可按规定获得医保补充金资助,资助金额累计每人不得超过2万元”,然而,实际执行情况是:截至目前,已有5人获得的资助额达到或超过了2万元因此,本着从实际出发的目的,2万元的资助限额是否应该突破?

会上,大家对2013年的“两金”工作给予了肯定,认为“两金”设立近20年来,实实在在地为老同志减轻了部分医疗负担。对于医疗报销中遇到的上述问题,与会者进行了深入地讨论,认为应该与时俱进地开展此项工作,对《复旦大学退休教职工医疗补充金实施办法》的有关内容进行适当调整,继续让“医疗补充金”发挥“雪中送炭”的作用。

“复旦大学退休教职工重病护理帮困金”和“复旦大学退休教职工医疗补充金”分别设立于1997年和1998年。“两金”设立以来,在校党政领导和相关部处的关心、支持下,在校“两金”管理委员会的具体指导下,“两金”工作始终规范有序地运行,截至2013年底,“医疗补充金”已累计资助8800人次,资助金额达639.12万元;“重病护理帮困金”已累计资助1413人次,资助金额达379.53万元。可以说,“两金”的设立,使受助老同志在经济压力得到缓解的同时,也在精神上得到了很大的慰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