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先贤,启迪来者
——写在《复旦名师剪影》出版之时
《复旦名师剪影》编委会
( 陆士清执笔)
笔者小序: 在本书编委会工作总结的会议上,几位主编和编委们
推我写一篇编委会工作的回顾,对编写工作做个再认识,以便在走
过的历程中留下一些可资镜鉴的足迹。我推托不了,只能勉力而为。
经过编委会近两年的努力,《复旦名师剪影》已呈现在复旦人和广大读者面前了。金色的封面,十六开本,七十万字,形色内涵,厚重而堂皇。此时此刻,本书编委会深怀感激之情,感谢学校领导支持和关心,感谢全体作者的努力,感谢所有为《复旦名师剪影》编写贡献过智慧和力量的同志。同时也怀着崇敬的心情,感恩于复旦的先贤!
一、编写《复旦名师剪影》的由来
《复旦名师剪影》,是记录和阐扬包括原复旦和原上医大的文、理、医各学科的名师所创造的辉煌业绩和所标树的崇高风范的一本书,是薪传和弘扬复旦大学优秀传统的一项校园文化工程。由复旦大学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复旦大学老教授协会和复旦大学党委宣传部共同主持编写。
编写《复旦名师剪影》这项校园文化工程,是杨玉良校长倡议的。早在2009年3月退(离)教师协会
杨校长的倡议,表达了热爱复旦、希望把复旦大学建设得更好的
杨校长的倡议引起了校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关工委
基于这样的认识和考虑,关工委常务副会长张永信(复旦附属华山医院原党委书记)、关工委顾问钱冬生(复旦原党委书记)
于是,由校关工委
二、书稿的前期工作
2012年春编委会启动书稿的编写工作。编委会在充分认识这项文化工程的意义之后,决心将这项工作做好。
首先讨论的是书名。当时提出的书名有《复旦名师》、《名师轶事》、《名师小传》、《名师风范》等。这些书名,有的不合适,有的别的学校用过。最后编委会确定以《复旦名师剪影》命名。所谓“剪影”,如杨玉良校长在序言中所指出的:“《剪影》,表明我们并不企图去勾画一个人的全貌,而只是对真实的人和事从某个视角进行投影;因为是《剪影》,其“投影”的视角完全由作者来选定,所以其不能被看作是一个人的传记;由于选取的投影的视角不同,故事的叙述也多彩纷呈,同一个人在不同视角下也显现出不同的风采。”有的编委还认为,“影”触及视觉,带有我们后人凝视和仰望先贤的情态。
第二、确定选择编写对象的原则:一是已故的名师,二是贡献突出,德艺双馨者。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完人”不是确定编写对象的要素。人处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对人的评价也会因人而异,所以“舆论一律”也不是选择的依据。要以历史的辩证的眼光来考察和认识名师的人生。三是资料较充足,认识较一致,有执笔者的对象先写,暂不具备这些条件的缓行。因为根据杨玉良校长的意见,阐述名师的精神业绩是学校常态性的工作,今后要继续做下去,可待续编时再写。在讨论确定这些原则的同时,也确定本书分为文理医综合卷和文理、医学分卷,三卷同时出版。在编辑成书的过程中,又确定了书稿排序原则。除创建学校的马相伯、颜福庆位于书稿前列之外,其余一律以年龄大小排列,长者为先。
第三、确定书稿文体。这本书的宗旨是记录和阐扬包括文、理、医各学科的名师所创造的辉煌业绩和所标树的崇高风范,以达到薪传和弘扬复旦大学优秀传统的目的。书稿重在对他们创造业绩的陈述和浸渍于事业中精神风范的揭示。因此条条框框先进事迹材料式文本的不行,一味颂扬的诗歌体不行,而要以记实性的散文、报告、特写式的文体來书写名师们的“故事”。写得文彩斑斓当然好,朴素自然、真实生动,也是佳构。文字可长可短,重在内容扎实。至于讲“故事”是杨校长的要求,编委会一致认同。杨校长在为本书写的序中是这样论述的:“这里用‘故事’二字有我的考虑:一是因为‘故事’要比‘校史展览’更加细致、具体,更加鲜活,也更贴近我们的日常的生活、学习和学术活动;二是因为我相信‘大学需要故事,有故事的大学才有魅力’!”现在《复旦名师剪影》综合卷辑入了116篇书稿,述说的就是116位名师的故事。
三、 为提高书稿的质量而努力
编写好书稿,确保书稿的质量,既是书稿作者的责任,也是编委会繁重的工作,这方面本书的主编、执行主编和编委都作出了很大的努力。
首先是根据确定的原则,排摸名师的名单和约请作者。名师,至少要在本学科做出过开拓性和创造性的业绩,对学科发展有所贡献和有所影响的真才实学者,而不是飘浮虚名。这个名单的确定,对编委会來说也是一个深入调研,反复甄别的过程。与确定编写对象的同时,约请作者。因编写对象超过百十人,而且包括文、理、医各学科的人,约请的作者既要愿写、能写,又要知情,或者肯花时间访问调研者才合适。落实作者,执行主编王增藩、刁承湘两位教授花了很多功夫。
第二、指导和协助写作。本书编写对象百十多人,执笔写作者也有百余人,其中有文理医科的教授、学者、资深医生,在明确了写作要求之后,这些作者写作质量基本上能保证;但是这个作者队伍也有新手,需要指导。为此,枫林校区还专门召开了有张永信、方林虎两位主编和王增藩、刁承湘、两位执行主编出席的40多人参加的组稿、写稿动员会,由编委会的中
第三、严肃认真审阅书稿。编委会多次召开工作会议和审稿会议。汇集书稿编写情况,解决编写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各类问题,审看初稿。虽然书稿的作者写得很认真,但初稿中还出现了不少问题,有的是文字问题,有的是材料不充分或配置不当,有的总体写得不到位,未能画出该对象的总体形象,还有整段借用他人的文字而未加注释的等等。对于一些具体问题,编委会一一指出,请作者加工修改。写得总体不到位的,或调换作者,或由编委修改或者改写。这样的审稿工作,直到全稿交付出版社,方臻于完成。编委会主任王小林同志多次主持会议,与大家共议编务。2013年3月编委会审稿会议期间,杨玉良校长会见编委会全体同志,并对书稿定稿作了指导。校领导的参与、指导和关心,给编委会增添了信心和力量。编委会的老教授、老干部、老同志团结一致,周密策划,组稿、写稿,不辞辛劳,可敬可佩!陆士清、鄂基瑞、金邦秋、萧辅玢等同志在审稿、定稿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为保证完成书稿的质量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四、呈请作序
书稿初定之后,编委会分别呈请校友陈至立、韩启德为文理卷和医学卷作序。两位德高望重的校友都欣然命笔,写下他们的感想和期望。陈至立校友说:“我读着《剪影》中的文章,心里涌动着深深的敬佩和思念之情”,“《剪影》生动地记录了名师们的理想和追求,充分展现了他们的成就和风采。”“编写这本书,可以使复旦名师的风范薪火相传,代而有续。”韩启德校友表示十分拥护复旦大学编写出版《复旦名师剪影》,复旦大学需要留下这样的历史文献。两位老校友一致希望《剪影》出版以后,复旦的青年师生能认真学习,以继承和发扬原复旦和原上医的大师、名师、名医的优秀传统,更好地建设复旦大学。韩启德同志说:“希望上医师生都能更加自觉弘扬上医的优良传统。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够为广大医学工作者和医学生所喜爱,从中汲取营养,让现代中国大地上涌现大批新时代的医学大师和名师。”陈至立同志以诗的语言表达了人民对复旦青年师生的期望:“新松沐露高千尺”!
杨玉良校长为本书写了总序,他从以“人”为本叙述大学的角度,深刻阐述编撰《复旦名师剪影》的意义。他说“大学叙述方法可以是多样化的,但我认为,对大学里的“人”展开充分的叙说应该是其中十分重要的方法之一。就复旦大学而言,是复旦人创造了复旦的历史,也创造了复旦的精神和传统;尊重历史、尊重传统,并使之发扬光大,使复旦的未来更加辉煌,是我们后辈义不容辞的职责”。“《复旦名师剪影》,向复旦的教师尤其是学生,讲述复旦名师的故事,并以此颐养我们新一代的复旦学人。杨校长希望“复旦的青年教师和莘莘学子,在细读这本书后将会发现,复旦人是什么样的?怎样才能成为真正的复旦人?复旦人应该追求怎样的人生价值,建立怎样的人生坐标?我希望复旦的青年朋友们深思之、慎抉之,践行之。让我们沿着前辈的足迹,把复旦发展得更好。”杨校长和两位校友对编写出版《剪影》意义的阐述,使我们加深了对这一校园文化工程的价值的认识。
五、 两点认识
首先,《复旦名师剪影》这本书稿,最先被感动的是我们编委会,它使我们更加清晰地看到了我们原复旦和原上医是为国家和社会培着栋梁之材的学校,我们学校所以有今天的辉煌,正如杨校长在总序中指出的那样 “根本的原因之一就是名师良师辈出,数以千百计。他们有的是杰出的教育家,有的是杰出的医学教学家,有的是科学家、学问渊博造诣精深的学者和文林的俊杰。他们忠诚于教育事业,在教学科研和医学教育的岗位上,燃烧自已,鞠育英才;他们在各自的科学和学术领域中开拓进取,引领风骚!他们的名字像一颗颗亮丽的星星闪耀在复旦的天幕上,镶嵌在共和国的科学、医学和学术史册中。”我们能在有这样名师的复旦接受教育,经历淘冶,是幸运,是荣耀!所以我们要感恩先贤。同时也使我们对凝聚和提炼名师文化意义加深了认识,如陈至立和韩启德校友所说:名师,是学校的名片,人才荟萃,大师云集,能召唤和聚集千万学子,激发他们的追求和梦想;校园的名师文化则是无形的力量、巨大的熔炉,能熔炼人、铸造人,使之成为有用之才。名师都有很高的威望,他们的言行自然会对周围师生产生很大的影响,润物细无声。长此以往,就会形成代代相传的传统。对名师文化,我们要更自觉地倍加珍惜。杨校长在序言中提出了名师良师的概念,也引起了我们的思考。大学要有大师、名师;但大师是顶尖的,名师也是少数,更多的是良师。良师益友,学生楷模,他们传道授业、治学执教也深深影响莘莘学子,他们的品格风范也应受到关注。还有优秀的管理干部,他忠诚于教育事业,规划运筹,科学管理,引领学校发展,为师生的教学科研服务,他们的业绩和风范,也应得到发扬。复旦将记住一切为她的发展作出过贡献的人。
第二,本书能顺利编写和出版,校领导的关心和各方支持是重要的原因,但有一个团结的、敢于担当和有各方面人才又勤于工作的编委会是关键。我们这个编委会的成员,虽然來自两个校区和不同系科、部门,但它是一个团结、和谐而活跃的集体,工作上齐心协力,遇到问题都充分发扬协商民主,讨论争论,互相尊重,集体决定。编委会中的老教授、老干部,虽然大多是七十以上高龄的老同志;但勤奋工作,不辞辛劳;主编钱冬生同志虽然年过八旬,但他引领编委的工作,与大家一起运筹策划、决择疑难,对有些稿子,亲自动笔把关修改;主编张永信,不仅执笔写稿,还不顾病弱之躯,坚持参与编务工作。萧思健同志公务繁忙,但编委会商讨重要问题,他都坚持参加,提出自己的意见。主编方林虎同志,他不仅如钱冬生同志在《复旦名师剪影》首发式上的简要汇报中所指出的。他“主持编委会日常工作,承担了诸多烦杂的组织、协调工作,保证了编委会工作有效运作”,而且全心投入,审阅了全书的稿子,对不少稿件提出了修改意见。“两位执行主编兢兢业业,殚精竭虑,王增藩同志辛劳过度,乃至影响了身体健康;刁承湘同志因工作压力和电脑故障,夜不能寐”。编委会中的有些老教授,他们本身还有科研工作,但只要编委会交给任务,他们都会全力以赴,不负重托。昨日的辛勤终于结出今天的成果,我们都深感欣慰。
编委会认为,如果要把工作做得更好,更有效率,使书稿质量更高,有几点经验可以记取。一是写作对象要顶层设计,最好通过组织系统來挑选;二是作者的选择要慎重;三是审稿要严。
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常规工作,应整合和加强学校现有职能部门的功能和人力资源,明确具体的部门,统筹安排,长效有序地开展工作。
最后编委会衷心希望《复旦名师剪影》真正能启迪后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