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老教授协会  简报
  • 简报

复旦大学退(离)休教师协会简报(第15期)

退管会2010-11-25567语音加载中

复旦退()休教师协会         2005年元月14

 

本期目录

 

 

理事会活动

            秦绍德同志热情肯定退教协的工作

            复旦大学退()休教师协会换届选举实施意见

             复旦大学退教协第六届理事会、理事名单 

 

尊老敬老写新篇

            尊重老人就是尊重自己的未来

            重返罗店 再续新篇

            七十感怀

            永葆学术青春

 

日月光华旦复旦

            让日月光华更加灿烂

            复旦大学校歌歌词()

            眷念农村

            沧桑五十年

            我的复旦情结

 

学法、懂法依法维权

            老年人维权的几个热点问题

 

品味生活 体悟人生

            谈德行

            可贵的平常心

            庄严的国旗和国歌

            桥缘

 

阅山水人文 观社会发展

            东阳卢宅伟 横店影城魅

            一次口碑最佳的休闲旅游

            履痕浅浅闽西北

 

短讯息

            上师大退教协即将成立

 

 

新会员名单

 

 

 

理事会活动

 

 

秦绍德同志热情肯定退教协的工作

 

本刊讯:20041119日上午,退教协向党委书记秦绍德同志汇报工作。秦书记热情接待了同志们,而且充分肯定了退教协几年来的工作。参加汇报会的有党委办公室主任周亚、退管会常务副主任沈文龙、退教协理事长方林虎、副理事长王蕙仁、陆士清和黄全娣。

方林虎首先从四个方面汇报的退教协这几年来的工作。他说,退教协是在党委领导下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群众组织,我们的使命就是联系广大退教职工,当好学校党和行政的桥梁,为学校改革发展稳定服务,为广大退教职工服务,反映他们的要求和呼声,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这几年做的主要工作:第一是配合退管会组织退教职工学习时事政治,学习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以及学校改革发展的态势,以提高认识,跟上形势,在政治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第二是跟退管会一起推动和促进“老有所为”,做调查研究,出版《旦园枫红》,参与老年学研究写作;第三是与退管会一起抓两级管理、两级服务、两级共享,逐步实现退管工作制度化;第四是维护退教职工的合法权益,配合医改和货币分房改革,一方面宣传政策,一方面反映大家的要求和困难,同时采取一些具体措施,为退教职工排忧解难,但枫林校区在校内看病问题尚未解决。我们积极主动地合理合法地向领导反映关于养老金发放方面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这方面,我们还要以“合理合法,契而不舍”的精神继续反映意见。关于校级共享费的发放,2000年我校发放标准最高是全市高校第一位,几年来都没有增加,到2003年已降到了第14位。百年校庆来临之际,退教职工也有要求和期待。退教职工中特别困难的同志也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在方林虎汇报以后,王蕙仁、陆士清也作了补充发言。

听了大家的汇报后,秦书记做了讲话。他说:我校退休教师是个很大的群体,明后年又是退休高峰。退休教师应当有自己的组织——退教协。这几年退教协做了很多工作,为学校排忧解难、凝聚人心,为学校的改革发展稳定作出了贡献。秦书记说:退休教师是财富、是资源,尤其是刚退和退下不久的同志,仍然可以充分发挥作用,年纪大的可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如带带研究生,我们应当为他们创造条件。关于养老金发放的问题,支持你们的“合理合法,契而不舍”地反映情况,希望获得较好的解决。学校共享费问题,学校正在考虑之中。在职教职工岗位津贴也几年没有动了,在作调整的时候,也会将退休教职工“共享费”调整作统盘考虑。枫林校区校内就医的问题,特困退教职工的生活问题,要请退教协多加关注。秦书记还说:共享费应设法建立增长机制,也要使之持续增长。秦书记说:“谢谢退教协同志的积极工作,请大家注意保重身体”。退教协的同志们感谢党委对退教协工作的支持和关怀!

 

编者按:本届理事会于20054月任期届满,换届选举已进入准备阶段。现将《复旦大学退(离)休教师协会换届选举实施意见》公布于后。

 

复旦大学退(离)休教师协会换届选举实施意见

 

根据本会章程规定,理事会由会员大会民主选举组成,任期四年。20054月,本届理事会任期届满。经理事长会议讨论决定并经党委领导同意,换届选举按期进行。为了做好这项工作,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认真做好候选人的推举工作

复旦大学退教协是校党、政联系广大退(离)休教职工的桥梁,根据本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宗旨,我们担负着很光荣的任务:组织会员学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组织推动会员发挥所长,力所能及地为教育事业、为科教兴国振兴中华继续作出贡献;关心会员身体健康,向党委、校行政反应广大会员的困难、希望和要求,为维护广大会员的合法权益而努力工作,使他们的退(离)休生活过得更加充实、幸福,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因此,对理事会和每个理事有着较高的要求。全体会员应按照这个要求,认真对待、积极参与推举新一届理事候选人。

二、候选人的条件

新一届理事必须是本协会成员,能认真贯彻协会章程,热心退教协工作,有为老服务精神,又具有一定的谋事、办事能力,工作积极,身体相对健康。

三、组织领导

换届选举工作由本届理事会主持,不另设选举领导小组。理事会根据小组的提名,综合平衡后提出初步候选人名单,然后召开理事、小组长会议,协商确定理事正式候选人人数和名单。

根据本届工作实践和现有会员人数(1451人)的实际情况,建议新一届理事会由30余名理事组成。设理事长1人,副理事长若干人,协会秘书长或秘书1人,任期四年。

四、推举的方法

各小组要坚持走群众路线,充分听取会员的意见。

理事会应有群众性、代表性,应考虑学科(文、理、医)和部门(院、系、中学、机关等)分布情况和拥有的会员人数,以及注意推举相对年轻的人选。

理事候选人的推举原则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每个小组推举本组会员为候选人的名额为:会员在50名以下推举一名,50名以上推举二名,100名以上推举三名,同时有权推举其他小组的会员为候选人,但总数不得超过30名。原来的理事可以连选连任。

推举材料请于2005110日前报退(离)休教师协会办公室。

五、日程安排

12005110日前,各小组完成提名推举工作。

2.寒假(2005.1.24-2.28)前后,确定理事初步候选人和正式候选人。

3.预定在20053月召开2004年年会(会员大会或代表会议),会上进行换届选举,产生新一届理事会。

 

复旦大学退(离)休教师理事会

20041214

 

附本届理事会理事名单:

 

复旦大学退教协第六届理事会、理事名单

 

职务

单位

姓名

备注

理事长

信息学院

方林虎

 

副理事长

(常务)

化学系

唐尚明

 

上海医学院

王蕙仁

枫林

副理事长

中文系

袁震宇

 

中文系

陆士清

 

电光源

胡荣生

 

社科部

孙云媛

枫林

机关

余赛妹

枫林

机关

郑天心

枫林

 

管理学院

丁伯金

 

化学系

王新民

 

外文系

庄和玲

 

生命科学院

乐云仙

 

国际交流学院

李福根

 

哲学系

金邦秋

 

体教部

 

 

经济学院

周振汉

 

国际关系学院

孟祥生

 

生命科学院

郑师章

 

机关

姜德安

 

数学系

高坤敏

 

物理系

蔡圣善

 

附中

潘忠伟

 

国际关系学院

潘玲娣

 

机关

马文琴

枫林

机关

王光正

枫林

基础医学院

江世益

枫林

卫生学院

张幼辰

枫林

卫生学院

黄建权

枫林

药学院

姚桂根

枫林

机关

姚素英

枫林

机关

第五之桂

枫林

药学院

颜寿琪

枫林

 

 

 

 

尊老敬老写新篇

 

尊重老人就是尊重自己的未来

新闻学院退教协小组

 

近三年来,新闻学院退管工作在原有校先进集体的工作基础上,在校退管会的支持下,在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得到了老同志们的积极肯定和热情鼓励。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是全国历史最悠久、综合实力最强的新闻传播教育机构,目前拥有50多名在职教职员工及800多名全日制研究生和本科生,到今年年底共有26位退休教职工,其中不乏为中国新闻教育做出过突出贡献的一批知名学者,如92岁高龄的舒宗侨教授,以及林帆、叶春华、徐培汀、夏鼎铭、丁淦林、董荣华、周胜林等教授,他们几十年来培养的学生数以万计,包括有数百位教授和从中央到地方众多媒体的老总。我院开展退管工作的理念很鲜明和实际,那就是“尊重老人就是尊重自己的未来”。在这样的理念共识下,敬老、爱老的气氛正在新闻学院形成。

    1、坚持重大问题听取老同志意见。我院有个传统,凡是有关学院发展的重大问题,如:学科建设上的“211工程”和“985工程”方案的制定、学院建设上的旧楼改造和搬迁新院区等,都及时向老同志们通报并征询意见。我院丁淦林教授虽然退休了,但目前仍然担任着教育部人文社科委员会的委员,在国内外学术界仍有重要影响,我们在有关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的重大事项中,多次邀请丁老师参加和指导,并充分吸收他的意见和建议,在新院区办公楼内,我们还专门为他配备了一个18平米的工作室,为其继续发挥学术作用提供便利。在学院干部的调整过程中,我们也积极配合学校党委组织部,征询了部分退休同志、尤其是退休教授的想法,使老同志们“老有所为”,始终保有主人翁之感。

    2、坚持组织老同志听课指导。我院多次安排部分离学校较近的退休教授走进课堂听课督教,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和改善授课效率,受到大家的欢迎。带头听课的董荣华教授退休前主授新闻业务课,教学效果出色,他经常到学院走动,老师们都十分愿意向他讨教教法和共同研究“新闻背后的故事”,董老师每次都认真辅导和悉心交流,被有的青年教师亲切的称为“懂老师”。

    3、实施共享规范化。共享是学校退管工作的重要内容。在今年明确“老同志享有25%的共享费”的制度要求之前,我院逢年过节都能考虑到给老同志发放一定的“过节费”,如春节前夕发800元等。随着共享要求的落实,我们做到了25%的比例兑现。即:在职同志所发院内酬金基数的25%同时发给老同志。以今年教师节、中秋节、国庆节“三节”酬金为例,在职同志一般情况发4000元,则老同志都发1000元。老同志们对此表示欢迎,并希望进一步明确基数范围,目前院务会议正在研究方案。

    4、坚持开展“冬送温暖、夏送清凉”和敬老节活动,并予以制度化。这三年来,我院每年都把敬老节活动安排得热热闹闹。如:前年将敬老节活动与舒宗侨教授 90华诞结合起来,去年将敬老节活动与5位老同志过70岁集体生日结合起来,今年将敬老节活动与参观新闻学院新院区结合起来,其乐融融。此外,学院领导坚持每年到老同志府上拜访两次,一次是春节前的“冬送温暖”,一次是暑期中的“夏送清凉”,有的领导已多次走访过所有老同志的家,以示关心,得到老同志的赞赏。

    5、坚持将“蔡冠深奖教金”的发放向老同志倾斜。我校校董、香港新华集团总裁蔡冠深先生,1999年出资200万元人民币奖励新闻学院教师和学生。学院一开始就决定将重点倾斜在老同志的身上,做到了每年及时发放。近年来,银行利息下调,可发额度缩减,经与蔡先生商议,决定在今年年内动用本金。在王生洪校长的关怀下,200万元本金中有10万元作为奖金发放。学院一致决定将这10万元和所有利息一并发给老同志,在职同志一分不拿。这次发放工作将在明年一月初完成。

    6、坚持在新院区内为老同志提供活动场所。我们在规划新闻学院新院区和分配办公用房时,首先考虑到要给老同志留有活动场所。经研究,我们将办公楼三楼中间的近50平米的大房间作为新闻学院老同志活动室,进行了精心装修,目前家具(沙发之类)已到位,还将配齐活动用品,直到老同志满意为止。学院明年115日整体搬迁,春节后老同志的活动室即可投入使用。

    新闻学院虽然在退管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和学校的要求、兄弟院系的业绩相比还有差距。我们相信,随着新院区建设更趋成熟,随着学院教研工作更大发展,我们的退管工作也一定能够更上一层楼。我们会将退管工作越做越好,因为我们真正觉得:“尊重老人就是尊重自己的未来!

 

 

 

 

重返罗店,再续新篇

生命科学学院  乐云仙

 

金色秋天,阳光明媚。又到一年一度的敬老节,今年学院的敬老节祝寿活动安排在罗店镇进行。说起罗店,它和生命学院的关系可谓源远流长。上世纪60年代初蹲点总结丰产经验,与广大农民共同渡过了自然灾害时期;1964年在金星陆家村建立农业科技站,组织植物、植生、昆虫、遗传等学科十几位教师生产实践,进行科学研究和教学实习,为青年农民举办农业研究班,传播现代农业知识;文革期间,除秋收秋种,双抢劳动外,生物系教改队也在罗店公社磨练和工作,所以生物系的教职员工和当地干部、农民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正如宝山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吴根法所说:“在罗店每一寸土地上,都洒下了复旦大学师生的心血和汗水,生物系老师的科学理念和先进技术,使罗店农业生产名列前茅。”几十年过去了,当年在罗店工作过老师大多数都已退休,但他们依然怀念这片土地,关心它的发展。1027日,学院组织离退休教职工100多人,前往罗店,先参观新罗店的规划馆和位于美兰湖畔北欧新镇,这是上海市人民政府规划的一城九镇中一颗灿烂的明珠。一下车,大家都被眼前呈现的景色所惊愕,记忆中的农田完全改变了面貌,四周绿树繁茂鲜花满地。除住宅区外,还有五星级美兰湖国际会议中心,亚洲最大的环保型高尔夫球场。这里风景虽好,但大家心中还是在思考,大片农田不见了,农业怎么发展?农民生活怎么样?带着万千感慨走进了罗店镇的酒店。当年公社党政老干部和老乡,现镇政府领导在门口热情地迎接我们,老朋友见面兴高采烈,握手相拥,欢乐之情,溢于言表。入席后,院领导为我院16位七十高寿、2位八十岁高龄老师庆祝寿诞,大家品尝农村的寿糕、寿面,祝福老寿星长命百岁。下午参观当年陆家村农业试验站房屋,村长说这是目前唯一保留下来的当初实景,农民的房屋早已翻新了,大家为罗店的巨大变化感慨万分,同时也为闻讯赶来的罗店老朋友唏嘘相见而感动不已。大家回忆当年在罗店的日日夜夜,述说着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可以欣慰的是,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是农民,还是教师,生活都比过去好,而且相信将来会更好。

学院的敬老节祝寿活动年的举办,今年的罗店一日游可以算是一次别出心裁的怀旧游。参加老师高兴而有收获,期盼下次再来时,能看到金罗店更加金光灿烂。

在这次活动过程中,吴根法同志全程陪同,并提议院领导和部分老师来罗店再作进一步的参观考察,以探讨生命学院与罗店镇在新形势下如何合作,再创新篇,我们欣然地接受了邀请。

 

 

七 十 感 怀

中文系  陈丽芬

 

年年重阳,岁岁重阳,年年岁岁各不同。今年重阳是我步入“从心所欲,不逾矩”的七十之列了。中文系退管会在节前早早通知说要为我们祝寿,听了心里着实感到高兴与温暖。

1021日是难忘的一天,全系退休教职工欢聚一堂,大家有说有笑,漾溢着一片节日气氛。首先由系退教党支部书记赵蒙良老师作了简短的致词,祝寿活动就开始了。今年有四位老师已到了“古稀之年”。领导充满着殷切关怀的祝贺,老师们以鲜花祝福我们青春常驻,以热烈的掌声鼓励我们健康长寿。还为我们拍照、送礼,既有用的,又有吃的,我完全沉浸在这欢乐氛围中,感到无比的兴奋与激动,也深深感到这个大家庭的温馨。

这种感受首先来之于中文系党政领导的关心。他们尽管工作很繁忙,但每次活动我总能听到他们关切的话语,感到特别亲切,他们讲话中有对系部乃至学校重大信息的通报;有对我们切身利益的关怀与举措,真是无微不至。

这种感受也来之于系退管会领导的热心。他们不但对工作热心,对同志们也很真诚,不管是上届的陆士清老师还是现在的赵蒙良等老师,对我们都很关心,经常询问大家有什么建议和意见。他们总是想方设法使我们的生活更丰富充实。或组织参观烈士陵园,或请有关专家讲解当前形势的热点,或请我们中的老师来谈大家关切的问题等等,使大家很受启迪。他们年年有计划,岁岁有总结,会上大家各抒己见,互通信息,发言踊跃,气氛热烈,好象总有说不完的话,所以每次活动后总觉受益匪浅。

这种感受还来之于系工会的爱心。他们虽然在职,工作很忙,但对我们退休教师也很关怀,每年出去活动,总会邀我们同往,一路上给我们很多的关照。他们这种与退教者同乐的精神与胸怀,使我感动不已,也使别个单位的同行羡慕。

生日活动已成过去,但由此引发的联想却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中。作为复旦的退离休教师是幸福的,学校并没有“人一走,茶就凉”,而是事事处处惦记着我们;二级管理,两级共享,二级服务;医疗上的帮困,生活上的照顾;每年旅游的安排,节日多采的活动等等,都考虑得很周详,都做得很实在。特别是提及的这次货币分房,其民主性及透明性有口皆碑,令人赞叹,体现了复旦领导以人为本的思想,使大家感动不已。有的退休教师谈及此事时激动万分地说,想不到退休了,学校还考虑到我们,真是难得!

总之,在复旦退离休教师的生活是丰富而充实、愉悦而有情趣。大家都愿发挥自己的余热,为社会、学校和集体多做事、做好事。

最后赋小诗一首,聊表寸心:

昔谓七十古来稀,今称七十小弟弟。

复旦百年重头越,共创美好新世纪

 

 

 

永葆学术青春

国际关系学院  孙关宏

 

值此陈其人老师八十华诞之际,我写了一首小诗,以表示我对陈老师的敬重与祝贺之情。

                          驰骋书涯,

                          遨游学海。

                          不断探索,

                          不懈追求。

                          著作等身,

                          硕果累累。

                          纵然已黄昏,

                          夕阳更红火。

 

                          学术建树,名扬四海,

                          科学精神,誉满学界。

                          深邃的理论思维,

                          严密的逻辑推理,

                          曾倾倒无数学子,

                          折服多少同行。

 

                          不唯上,

                          不跟风,

                          不迷他人言,

                          主见在胸,矢志不移,

                          虽遇逆境,稳如盘石。

 

                          自主、独立的人生追求,

                          持久、深刻的民间关怀,

                          清正、典尚的学术风范。

                          高风亮节、熠熠生辉,

                          源远流长、历久弥坚。

                          复旦的光荣,

                          国关学院的骄傲,

      国政人心中的丰碑。

 

 

日月光华旦复旦

 

 

让日月光华更加灿烂

——恢复使用老校歌有感

中文系  许宝华

 

我在复旦学习和工作已50多年,对新中国建立前的复旦校史却很少关心。过去只听说过有老校歌,但从未查阅过歌词和曲谱。最近读《新民晚报》(2004123)的一则报道——《复旦大学恢复使用老校歌》,才首次读到刘大白、丰子恺两位先哲于1925年作词、谱曲的复旦校歌。歌词为用韵之文,词语直白,有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且气势非凡,浩荡如江海,寓义深切、隽永,给人以教育和启迪。若照乐谱吟唱,旋律之美更能令人精神振奋,倍受鼓舞。

    老校歌言简意赅,将复旦的特点、精神、使命等很好地概括、熔铸在几句歌词之中,包含了当代常用词语“热爱祖国”、“学术民主”、“思想自由”、“争创一流”、“与时俱进” 、“道德文章”、“社会责任感”等的意义,把复旦人的现在和未来跟民族和国家的命运、历史和传统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并且突出了作为高等学府严谨治学、发展学术文化的重要性。近十多年来,虽然我校师生一直都在使用1988年集体创作的新校歌,但在百年校庆即将来临之际,经广泛征求全校师生意见,决定恢复使用80年前的老校歌,这既可以说是尊“老”、敬“老”的一种表现,也是弘扬优秀文化传统和营造人文民主氛围的一项举措。

    我虽退休数年,年逾古稀,但当读()到“复旦复旦旦复旦,日月光华同灿烂”时,也心潮起伏,难以平静,仿佛沐浴在更加灿烂的光华之中。人生不会“无休”,夕阳定会“西下”,但人的心态应始终保持年轻。桑榆之年,我仍要有所追求,有所寄托,既不紧张,也不懈怠,于含饴弄孙之余,力争在语言学领域内继续有所作为,为复旦的日月光华增添一点亮色。

 

复旦大学校歌歌词(老)

刘大白词

丰之恺曲

1925年创作)

 

                   复旦复旦旦复旦             巍巍学府文章焕

                   学术独立思想自由     政罗教网无羁绊

                   无羁绊前程远         向前向前向前进展

                   复旦复旦旦复旦               日月光华同灿烂

 

 

                   复旦复旦旦复旦               师生一德精神贯

                   巩固学校维护国家     先忧后乐交相勉

                   交相勉前程远         向前向前向前进展

                   复旦复旦旦复旦               日月光华同灿烂

 

                   复旦复旦旦复旦               沪滨屹立东南冠

                   作育国土恢廓学风     震欧铄美声名满

                   声名满前程远         向前向前向前进展

                   复旦复旦旦复旦               日月光华同灿烂

 

 

编者注:

    刘大白1880-1932),浙江绍兴人,前清举人,“五四”运动前就尝试用白话写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参加者,是新诗创作的倡导者之一,出版过《旧梦》、《邮吻》等诗集。《卖布谣》等作品侧重于反映农民生活的疾苦。

    丰之恺1898-1975),画家、散文家、翻译家。在浙江师范学校学习期间,跟随李叔同学习音乐和绘画,后留学日本。1932年后画画、创作散文和翻译。出版《之恺漫画》、《缘缘堂随笔》、《西洋画派十二讲》、《艺术概论》等著作数十部,曾任上海画院院长、上海美协主席等职。

 

 

 

眷 念 农村

新闻学院  夏鼎铭

 

1950年入学,1953年毕业,当了四十几年教师。由于新闻学年轻,没有多少大部头经典著作可啃,书读得不多;但新闻专业实践性强,给我提供了接触实际,尤其是接触农村的机会。在学生时代,就参加过皖北农村的土地改革。几个月时间,从进村宣读政策,发动群众,划阶级,斗地主,没收、分配土地、浮财,直到“土整”(检查、扫尾、整顿),动员大生产,还当了几天乡长,实实在在经历了一个完整的过程——由此,对解放前后中国的新旧农村有了具体的了解。毕业后到山东《大众日报》进修,仍然是下农村,到鲁东南贫困老区莒南县从事报道;以后又带学生到安徽、湖北、湖南的报社实习,多数时间还是下农村。这样,对中国农村的合作化运动,从互助组、初级社到高级社,它是如何发展的、以及内部的矛盾斗争,都有较切实的了解。而1958年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则是和62届同学一起在市郊罗店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中度过的。三年自然灾害的和“文革”中,和同学一道参加三夏三秋劳动、搞“四清”,去青浦做农村调查,又到江西上饶跑遍各县对上海插队知识青年进行函授教育,自己还到崇明干校劳动过……总之,尽管断断续续,但对农村的变化仍是了解的。遗憾的倒是对“文革”后的关键性转变“大包干”(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及其后的发展,缺乏亲身感受!

以上经历与我有什么影响呢?一、对农村总有点说不出的感情和眷念。至今我去农村参观、了解农村变化的兴趣仍然大于城市,并深切感到只有全体农民富裕起来才是中国的真正富裕。二、深刻认识到建国后三十年,尽管我们急切期望农村改变、农民富裕,但主要不是努力发展生产力,而总是在改变生产关系上做文章,追求“一大二公”,不管它是否适应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结果得到的是一个“贫困的社会主义”。而根据改革开放后发生的变化巨大,我坚信现在中央的方针政策是正确的。三、由于有过多次与学生在一起生活、实践的机会(包括下厂),师生情谊更加深厚。我虽已退休十多年,至今仍有同学(他们也陆续退休)与我联系,见面时的那种亲切感,真令人欣慰。期望百年校庆再与他们相聚!

 

 

沧桑五十年

新闻学院  姚福申

五十年前,我还是一个十九岁的大孩子,刚从上海中学毕业,旋即考进了复旦大学新闻系,天真地以为前程无限,可谓春风得意。在“向科学进军的”口号声中,同学们个个意气风发,准备一显身手。大家都能认真学习、友好相处。然而,那段美好的青春岁月十分短暂,不到两年,一场政治风暴无情袭来,喜欢独立思考又口无遮拦的我,理所当然地被打成了右派,接下来便是无休无止的批斗。当年复旦大学总共有三千多名学生,打成右派的约三百人,其中三名极右分子受到开除学籍送劳动教养的最高处分,我中了头彩,成为这三个中的一个。

厄运并未到此为止,接着便是可怕的“三年自然灾害”,我在安徽农村亲眼目睹了路有饿殍的悲惨景象。刚逃脱了饥饿的威胁,却又碰到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我因掩饰不了对个人崇拜的反感而锒铛入狱,判刑七年。此时我仍确信:正义不会永远沉默。

世界上的事情也真是妙不可言,事隔二十二年之后,我这个被打入十八层地狱的牛鬼蛇神,竟然错案平反、右派改正,重又回到了开除我的母校。回校五年之后补给我一张文凭,居然可以上讲坛了。而今竟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复旦退休教授。这一人生经历看似有些荒唐,其实有着深刻的内涵,那荒唐事实的本身就是历史对是非颠倒的极左路线的辛辣嘲讽,它印证了一条真理:公道自在人心!正因为人们有最终识别是非真伪的能力,所以社会总是不断发展进步,尽管在前进的道路上难免有些迂回曲折。

对我而言,复旦实在不是一块乐土,它遣送我去专政机关,以致身陷囹圄二十二年。然而复旦毕竟又是一块培育人材的沃土,我之所以能取得涓滴成果,主要还是仰仗复旦所提供的知识、方法和资料。我虽身受其害,却又深受其惠。不过,我并不因迭遭磨难而迁怒于复旦,因为复旦并非世外桃源,国家的政治大气候制约着学校这块小天地,在人妖颠倒的年代,像我这样心直口快的人总是在劫难逃的。而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里,复旦却切切实实地为我提供了教学科研的有利条件和体现自身价值的活动舞台。因此,对于复旦,我依旧怀着感激之情。

我不是一个非常勤奋的人,由于复旦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师友们的进取精神,促使我在退休之后仍在发挥自己的余热。退休后,受新闻学院领导的委托主编《新闻大学》杂志六年;2001年出版了一本学术论文自选集《学海泛舟二十年——对新闻学与编辑学的探索》;受复旦大学出版社的约请,于2002年主编并出版了一本《新时期新闻传播评述》,2004年又修订出版了《中国编辑史》,作为百年校庆的献礼书之一;应前辈学者宁树蕃教授之邀,参与编写了《中国地区比较新闻史》约数十万字,该书将于2005年作为校庆的重点献礼书问世。可以说没有复旦这样学术研究的良好条件,我很可能无所作为,更谈不上退休以后的成绩了,所以我衷心地感谢复旦的赐予,更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有利于学术创新的政治环境。愿复旦树百年基业,育历代精英,与日月同辉。

 

我 的 复 旦 情 结

社科部 程云裳

 

1950年,我考入复旦大学商学院合作经济系学习,1953年毕业留校,在中国革命史教研室任助教。1955年组织上选送我去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研究生班学习,两年后回原单位工作,1958年调到大连理工大学政治教研室工作。30多年来,我虽身在大连,但始终割不断对上海和复旦的眷恋,每次回上海探亲,总要到复旦来看望老领导和老同事。没有想到的是,32年后的1990年,那时我已经退休了,却随爱人奉调到复旦工作。听到这个消息时,我不由得问自己,这是不是在做梦?

回到故里,来到培育我成长的校园,感到无比亲切。1950年刚入学时,就投进了抗美援朝、参加军事干校的运动,面临着如何处理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的严峻考验。当时我哥哥已在交大报名参军(后经批准,一直在部队工作至退休),我怎么办?把个人、家庭放在第一位还是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我思考着党的教导,特是王中教授的报告给了我深刻的启发,我不顾母亲的阻拦,决意响应祖国号召,也报名参军,母亲为此昏厥过去。遗憾的是尽管意志坚决,却因体检眼睛不合格而未被批准。我在复旦合作系学习期间,一直担任团支部宣委,留校工作以后,在党组织培养下于1954年入了党。我的革命人生观是在复旦这个革命的大熔炉里炼成的。虽然我的壮年不是在复旦渡过的,但是在我快要步入老年时回到母校,不仅老伴在复旦担负领导工作,我女儿也成为复旦一个工作人员,为复旦贡献自己的力量。此后,我的外孙从复旦幼儿园、复旦小学、到复旦二附中、复旦附中,今年考进了复旦大学。我们全家与复旦结下了不解之缘!

1990年回母校时,我人虽已退休,但思想不能退休,要发挥余热,为母校做点有益的事,回报母校。我把热爱复旦之情倾注到社会的公益活动中去。1992年,在工会领导和支持下,我们一起办起了复旦越剧团,我被推举为团长,至今已12年。越剧团吸引教工(包括退休教工)和学生中的一批越剧爱好者参加,除自娱自乐外,还结合形势组织创作越剧曲目,自编自演,参加校内外一些节日(如“三八”妇女节、教师节和敬老节)的演出。我们每年慰问附近的敬老院老人,至今已经坚持了10年。我还邀请越剧名家袁雪芬、徐玉兰、赵志刚作讲座,邀请一些知名中青年越剧演员来校做示范表演。因而活跃和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也为弘扬民族文化起到了积极作用。

1993年,我接受复旦退休支部和退教协建议,努力筹办老年学习班。我们没有资金,没有教室。当时,“老有所学”的问题也还没有像后来那样受到有关方面的重视。我根据自己在四平老年大学学习的体会,以及对市老年大学调研所得到的启示,在退管会和有关方面支持下,终于在1993年办起了医学保健、旅游景点知识和书法基础知识3个班。后来,因为身体原因,我退出了这项工作。这个老年学习班也可以说复旦老年大学的前身。

我积极参加校友会工作,联络校友,为校友服务。当年我就读的合作经济系是复旦的一个小系,留校的就我一人。1993年,合作系的老学长推选我为上海复旦大学校友会理事,并被选为常务理事。1995年,当时我因病定期去医院化疗,但合作系校友们仍推选我为合作系校友联谊会会长,我没有推辞。我努力理顺校友联络网,组织大家想方设法收集老同学情况,健全合作系校友会工作班子和联络员,组织上海校友开展活动。我们合作系校友人心齐,坚持经常活动,去年11月,我们聚会迎接母校百年大庆,畅叙友情,与会的21人捐款4570元,其中两位副会长(离休干部)各捐款1000元。

以上这些不过是我作为一个老年志愿者做的小小的社会服务工作,但我的确是怀着对复旦的深厚情谊,付出很多精力去认真地做的。从事这些力所能及的活动,也使我感到自己生活的充实。自己虽然早就退休了,但是没有游离在学校生活之外,而是始终把自己和复旦联系在一起,复旦是我生活和情感的寄托。

  

学法、懂法

依法维权

 

老年人维权的几个热点问题

法学院  修义庭

 

2004年暑假,在校退管会和法学院的关心和支持下,有十余名法律硕士生组成的调查小组,对“上海市老年人合法权益法律保障问题”作社会调查研究,通过在6个社区的一千余人进行问卷、采访、法律咨询等方式,收集到了涉及老年人的婚姻自由权、受赡养权、房产权、继承权、人身权等方面的法律保障问题,现择要介绍几个个案,并作些法律分析。

一、老年人房产权的保护

据调查统计,房产类纠纷占老年人法律问题总数的61.2%。房屋产权纠纷主要原因有:①亲属之间房产分割、转让缺乏形式要件;②子女在老年人购买公房时,将房产权转归自己;③老年人的房屋长期租借给亲友居住,后者通过不法手段获取房产证;④老年人要求亲属迁出户口而产生纠纷;⑤未婚同居老人之间的房产纠纷;⑥老人的房产证遗失、被篡改、伪造所引起的纠纷等等。

例如,某高校一位退休教师,原住公房是学校分配的,与其儿子、儿媳和孙子共五人同住。1995年李老师购买这套住房时,其子也出资7000元,但房产证上所有权人是李本人。现其子主张产权共有,引起纠纷。此案的购买公房法律行为,主要形成了购买者与公房产权单位之间以及购买公房家庭的内部成员之间的法律关系。按照一般的民法理论,父母与子女共同出资购房,对于房屋产权的归属有约定从约定,没有约定视为共有。依据《国务院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的精神,公房出售的对象是家庭。据此,法院支持了其子的诉请,确认该房产为共有。而李老师感到不解,认为家中只有自己是该校教工才得以购买该公房,而且国家在出售公房时就考虑到给职工传统工资缺乏的住房消费资金部分以补偿。李老师这种权益没有得到满足,国家法规和政策对此权利没有特别保护的规定。如果李老师在购房时或在发生纠纷前,能和儿子协商,以书面形式约定产权归属,并经公证就可避免纠纷,也有利于将来的产权分配和继承。

又如,一位八十岁的老太太在杨浦区自有一套住房,其孙女现住徐汇区且已婚,并自有一套住房。该孙女幼时将户口落在老太太家中,后因双方交恶,十多年没有来往。现老太太想将孙女的户口迁出,但协商未果,即向派出所要求办理户口迁出手续。派出所工作人员以户口迁出必须在申请人和被申请人同时到场才能办理为由,拒绝了她的请求(其孙女当然是拒绝到场)。《上海市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第十五条第五款规定:“居住在老年人自房中的子女或者其他亲属获得单位住房或者自购住房的,如老年人不同意其继续居住,应当及时迁出。”这位老太太的此项实体权利,由于行政法规中程序性规定的冲突,而导致没能得到保护。保护老年人住房权利,有赖于侵权行为法制的进一步完善。

二、“非婚同居”的法律思考

“非婚同居”是目前社会上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据调查表明,再婚老人中,50%选择了非婚同居的形式。

例如,李先生今年70岁出头,老伴去世三年多,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很孝顺,经常看望老人,可患有冠心病的李先生说不上什么时候就会发病,夜里身边没人照应,老人又不愿意离开自己的家随子女同住。邻居介绍50余岁的独居周女士与他相识。李先生住三室房,其子女担心一旦老爸与周女士登记结婚,有一天老爸“先走”后,房子落到周女士的名下。他们明确表态:坚决反对登记结婚,同居没意见。为此,在不伤及儿女亲情关系的情况下李先生与周女士同居了。

然而,老年人非婚同居是把“双刃剑”,虽说省去了财产纠纷,但是未履行法律手续的同居不受法律保护,由此会带来负面影响,最明显的就是老年女性的权利得不到保护。

我国现行婚姻法对非婚同居及其财产的处理没有明确规定,法律在这一领域还是空白。但是法律不能熟视无睹。非婚同居虽不受法律保护,但不等于放弃对其进行规范。司法实践中,法院在解除同居关系时,对财产分割问题往往只按一般的民事纠纷进行裁决,自由裁量权较大,使人怀疑能否真正做到执法公正,伸张正义,保护弱者,维护善意方的合法权益。因此,国家应设置非婚财产制度作为夫妻财产制度的补充:承认老年人双方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订立同居协议,尊重他们对财产的权属及分配等作出的约定;当事人没有约定的,同居期间各自取得的财产应归各自所有,实行分别财产制,不得按共同财产分割;同居期间共同所得的财产,按一般共有原则分配。

三、老年人赡养问题的理论分析

这次社会调查中,对赡养问题,主要了解下列三个方面:一是调查子女探望独立生活老人的频度,结果是:子女一个月探望父母2次以上的占独居老人总数的57.5%,几乎没有或只有一次探望的占21.6%,不愿透露的占7.2%;二是子女、儿媳、女婿对待老人的态度情况,50.1%的老人认为很好,22.7%的老人感觉一般,3.2%的老人选择“差”,0.7%的老人认为“恶劣”,另有23.4%的老人不愿透露;三是子女、儿媳、女婿有无打骂老人的情况,78.3%的老人选择“从不”,1.1%的老人选择“偶尔”,0.8%的老人选择“经常”,另有19.8%的老人不愿透露情况。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尽管上海拥有近255万老年人的城市来说,虐待老人的现象并不普遍,但是1.9%的比例也足以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和重视。

《老年法》规定,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的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籍的义务。精神赡养较为抽象,往往容易被人们忽视。精神赡养要求赡养人对被赡养人在感情、心理等方面给予关心和帮助,使被赡养人从家庭中得到更多的温暖,享受家庭特有的天伦之乐。其内容主要是关心体贴被赡养人的生活,尊重被赡养人的人格和意愿,了解被赡养人的心理,与被赡养人沟通思想、交流感情以及在处理相互关系中对被赡养人采取诚悦的态度,恰当的方式等等,其核心是尊老、敬老、爱老。精神赡养并不是一个新名词,如在瑞典、芬兰等北欧福利国家的法律中就有关于子女对父母精神赡养的具体要求,以保证老人们晚年的幸福。这些要求以量化的方式规定了子女与父母的居住距离;每年、每月、每周甚至每日应当与父母接触的时间和次数;子女与父母谈话的忌语限制等等,从而最大限度地从立法上保证赡养行为的质量。

从婚姻法和老年法的规定来看,我国对老年人赡养问题的立法是比较完善的,然而从我们的社会调查情况看,关于老年人赡养问题的纠纷在老年人法律问题中仍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赡养问题仍然是困扰着许多家庭并难以妥善解决的顽症。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①受传统观念影响。许多人认为赡养问题属于家事、私事,没有意识到它不仅是道德义务,而且是一项法定义务;②在多子女家庭中,家庭成员关系不和睦,对赡养父母相互推卸责任,甚至出现父母无人照顾的局面;③赡养人以家庭财产分配不均为由不尽赡养义务;④“赡养协议”确定的义务已不适应现实生活的需求;⑤老人只要求儿子尽赡养义务,而不要求女儿尽赡养义务;⑥子女外出务工,造成老年人生活无着落,形成变相遗弃;⑦有的老人沾染陋习,致使家庭成员之间矛盾重重,造成赡养无保障;⑧一个家庭出现两代人需要赡养的情况下,造成应尽赡养义务的子女不堪重负。

解决老人受赡养问题,首先加强法制宣传工作力度,提高公民的法制观念和赡养意识;其次,充分发挥基础组织的协调作用,关心老人生活,主动帮助解决赡养纠纷;第三,法院办理赡养纠纷,应开辟“绿色通道”快审快判,切实保障老人的权益;最后,进一步完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从根本上减少赡养纠纷的产生。

 

  

品味生活

体悟人生

 

   

中文系 苏兴良

 

近日翻阅一位青年诗人的诗集,读到一首题为《德行》的诗,颇有感触,于是想借题发挥,说上几句。

    当今社会人们都在谈“诚信”,为什么要谈这个问题,因为生活中有大量的虚假、失信,就连美国的许多著名大公司也是假账迭出。公司、企业为什么要做假账,个人为什么会失信?这其中当然有各种原因,但就个人而言就有一个“德行不端”的问题。何谓“德行”?所谓“德”,是道德的德;“行”,是行为的行。概括地说,德行就是一个人待人处事的道德行为的表现、准则。它来源于社会自然的秩序,存在于现实生活的过程之中。

    高尚的德行是我们社会生活安宁发展的基础。它拥有正义和爱心,同情弱者,憎恶权势,诅咒腐败,渴求崇高的信仰。德行将与顽强、欢乐的生活同在。只要坚守高尚的德行,我们的人生航程遇到风狂雨骤时,就能在德行“灯塔”的指引下,驶向理想的彼岸。

    德行不是游荡的精神,它早已潜伏在我们文明古国的血质中。自古以来,哲人先贤很注意“立德”,强调“百行以德为首”、“行德则兴,倍()德则崩”。因此,古人教导人们“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就是说要像仰视高山大川那样,去做崇高的德行的事。中国古人是这样,外国人也是如此,法国思想启蒙家卢梭曾经说道:“德行啊,你是纯洁的灵魂的崇高法则。”

    时代己进入二十一世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使我们的生活完全与古人的生活大相径庭,那么古代圣贤倡导的崇高德行,今天是否就可以抛弃了呢?非也。社会发展了,进步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则应该更文明、更聪慧、更开阔、更高尚。事实也是如此。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大量品德高尚的人,他们扶贫济困,见义勇为,克己奉公,忠于职守,捐躯为国,这些德行高尚的人是社会的栋梁,时代的精英,人们学习的楷模。正是由于他们的存在,精神文明之花才开遍祖国大地,社会主义事业才蒸蒸日上,中华大地才欣欣向荣。

    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在现实生活中还存在大量无德无行的人和事:见死不救,恩将仇报,嫖娼卖淫,收受贿赂,不赡养老人,抛妻养二奶;兑假酒的,卖假药的,给肉注水的,使硫磺蒸馒头的,用泔水炼食用油的,乃至杀人越货的,真是五花八门,不胜枚举,这些人的良心都被狗吃了,没了。他们没有信仰,没有做人的准则,钱迷了心窍。为了搞钱,昧着良心,什么伤天害理的事都干得出来。他们视国法为儿戏,把公民道德抛到脑后,到后来落得追悔莫及、贻害终生的下场。古人说:“德者本也,财者末也。”意思是让人不要本末倒置,轻德重财。今天,我们作为一个公民,同样不能为了钱财忘了道德,否则就会像古人说的那样“倍德则崩”。

    人只有跟高尚的德行在一起,他才会变得文明、强大,邪恶才不会侵入。为此,我们要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努力提高自己的“德行”,清清白白做人,诚诚恳恳的工作。

    最后,让我引用这位青年诗人的诗来结束此文:

 

                   我反击

                       撞碎虚伪的岩石

                       挖出真诚的泥土

                       掀翻污浊的大气层

                       提取真诚的氧气

                       把一切杂质和腐烂

                       扫进垃圾堆 

                       绕过去

                       豪放舒展

                       拥抱真诚的德行

 

 

 

可 贵的 平 常 心

——观雅典奥运有感之三

      医学院  刁承湘

 

 观看奥运,国人几乎都有这样的心态:那一天中国队夺得的金牌多,就会兴高采烈,越看越有劲;哪一天中国没有拿到金牌,就算是夺得了银牌和铜牌,上上下下、里里外外的人都说“没有劲”。这不是平常心态,胜败乃兵家常事。我们看比赛,心态失衡,问题还不大,运动员一旦心态失衡,就要出大问题了。因此,赛前每位教练几乎都要嘱咐运动员一定要调整好心态。

    平常心,夺得了金牌。本届奥运会为中国夺得第一块金牌的杜丽,接受采访时道出了真情:我始终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让自己正常发挥。19岁的小将朱启南第一次参加奥运,意外地获得了金牌,记者采访他时,他非常平静地说,我没有太多的去想那块金牌,尽量保持一种平常的心态。可见,在运动场上这种平常心多么重要!可不是吗?常胜将军孙福明,由于夺金心切,压力太大,心态失衡,痛失金牌,留下了遗憾。

    平常心,正确面对失败。王楠,这位乒乓军团的领衔女将,在乒乓女单决赛时,与金牌无缘,这对王楠是多大的打击?但她接受了这一残酷的现实,尽快调整好心态,她不希望自己的失利影响队友张怡宁。她以饱满的情绪,与张怡宁两人配合默契,夺了乒乓女双的冠军。这枚金牌的获得,与王楠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分不开的。当王楠和张怡宇登上领奖台时,我突然心动,甚至为记者只采访张怡宁而不采访王楠感到不平。这几天,还让我怦然心动的还有陶璐娜,这当然不是她夺金的时刻,而是她从雅典回国走出机场的那一瞬间。当记者采访她时,她没太多的尴尬、羞怯,她很坦然,决心要调整好心态,从新开始。

    竞技比赛总是要决胜负的,但如果我们的终极只认金牌,那奥运会乃至整个体育活动就会失去其核心价值。说实话,如果没有平常心,只将金牌当快事,甚至对银牌铜牌都不屑一顾,就会使我们忽略掉金牌外许多有价值的东西,使我们的目光短浅,心胸狭窄,对金牌以外蕴含的人类精神的一切无动于衷。这决不是奥运精神的本意。

    我们要求运动员有平常心,其实,我们每个人都要有一颗平常心,给运动员更宽松的环境,更多一点理解和宽容,让他们的平常心和高超的技艺,赢得更多的金牌,获得更多金牌以外精神的东西。我们每个人有了平常心,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就会正确面对失败和挫折;在与人相处中,就会有一个博大的胸怀,宽以待人;在遇到荣誉和待遇时,就会与人无争,默默无闻。

为可贵的平常心拍手叫好!

 

 

 

庄严的国旗和国歌

——观雅典奥运有感之四

医学院  刁承湘

 

     国旗和国歌是国家的象征。我从小就受到过这样的教育,奏国歌、升国旗都是最庄严的时刻,无论你在那里,在干什么,只要听到奏国歌、升国旗,就应立正敬礼,表示祖国在我心中,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

    在奥运会上,一个人能站在国旗的前面,聆听着高昂的国歌声,看着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就证明你有能力代表国家去争得了荣誉,你无愧是个了不起的中国人。所以奥运健儿获奖后站在领奖台上听到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升五星红旗时,往往是他们最庄严、最激动的时刻,这时他们会用各种方式抒发自己的爱国之心和激动之情。

    方式之一是热泪盈眶。老将王义夫、大力士刘春红、痛失金牌的孙福明、29岁夺得女子羽毛球单打冠军的张宁,……几乎所有的奖牌获得者,都会泪流满面,这是激动的泪水。

    方法之二是灿烂的微笑。笑比哭好。好不容易,甚至是历经千辛万苦才得到奥运冠军,为国争了光,也为自己争了光,这时就抛却一切烦恼,开怀大笑。但冠军们往往在升国旗、奏国歌时脸上露出灿烂的微笑,以表达自己内心的百感交集。羽毛球男女混合双打冠军高凌、乒乓球双料冠军张怡宁,她们脸上的笑容几乎没有断过,用“灿烂”来形容似乎都不够级别了。而张宁的“笑”给人另一种感觉,这位近30岁的冠军脸上的笑,往往伴着眼眶中欲坠未坠的泪滴。冠军们这样含义丰富的笑,我们每个观众都会从内心发出同样的话语:祖国伟大!冠军不易!

    方法之三是右手放于左胸前。颁将仪式开始了,冠军们头戴花环,手捧鲜花,随着《义勇军进行曲》奏响,冠军们注视着徐徐升起的国旗、目光炯炯,神色庄严,右手一动不动地按在左胸前,仿佛在向世人宣誓:祖国在我心中!

    方法之四是挥舞国旗或披着国旗绕场一圈向观众致敬。羽毛球混双冠军张军和高凌从领奖台上走下来后,立刻有人从观众席上抛出来一面国旗,这时,几乎是全场中国人齐呼“国旗!”这声音比“加油!”“杀球”更洪亮,两位冠军立刻将国旗披在身上,绕场一周向观众致谢。而对29岁才迎来第一次奥运会升旗仪式的张宁来说,仅仅将国旗披在身上“亲密接触”绕场一周还不够。新闻发布会上,她把国旗挂到了自己所坐的桌子前面。这时,闪光灯狂闪,张宁的笑脸映着五星红旗,她似乎在向全世界宣布:祖国、祖国人民是我们获胜的强大后盾。

    我们不可能每个人都有机会参加奥运,更不可能都获得冠军。不管你在那个岗位,也不管你的职位高低和年龄大小,但只要永远记住自己是中国人,有一颗中国心,就会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为祖国做出这样或那样的贡献!

 

 

 

   

医学院  伴桥居士

 

    说来惭愧,活到这“随心所欲不逾矩”之年,方才悟到今生与桥有缘。

    在六朝古都南京的古老的朝天宫旁,秦淮河的一条小支流上,有座“仓巷桥”,我就出生在那桥畔的一座老宅内。在那里度过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每天从那小桥上走到学校读书。虽然当时桥下只是污水一潭,污泥一滩,没有留下什么好印象,但那桥上的条石,也许因我的足迹而磨薄了!

    大学毕业,来到位于肇嘉浜南岸“枫林桥”旁的上海医学院。

  上世纪50年代初期,那肇嘉浜还是一条臭河浜,我的宿舍在浜北的乌鲁木齐路上,每天得走过跨在臭河上的一座小板桥“东庙桥”,也就是至今仍留名的“枫林桥”,往来于学校和宿舍之间。看着那些搭建在臭河两岸的小木屋、小草棚,好生同情那些蜗居在其中的劳动人民。不几年,人民政府投巨资改造肇嘉浜,埋下了可容卡车通行的巨型污水管道,臭水沟被填掉,修成了肇嘉浜路,变成了林荫大道。沿浜的那些桥当然也不存在了,但是桥名大都保存了下来,成为现今沿线公交车的站名。

    结婚以后,分得了住房,那是沿着“谨记桥”向南的谨记路旁的一间平房。这个桥名和路名都没有保留下来,年纪轻一些的都不知道了。几年以后,有了小孩,住房扩大,搬到“大木桥”南面的一个新村里,东邻“平阴桥”。“大木桥”当时就已名存实亡了,而“平阴桥” 仍跨在一沟臭水之上。在那个住所里一住就是二十几年,度过了最为动荡的岁月,也迎来了十年浩劫后的春风。在那股春风里,我得到出国进修的机会,在英国住了一年,我租住的房子,恰巧也是在一顶桥附近,那是卡迪夫市(Cardiff)塔夫河(River Taff)上的名为 Clarence的桥。每天我骑着名牌‘莱令’(Raleigh)变速自行车,经过那桥,混在行人稀少的马路上的汽车丛中,去医院学习、工作。

    回国后不久,住房条件又有了改善,住到了“斜桥”旁的新建多层住宅。这“斜桥”我倒真是没有见过,因为早在我来到上海之前,它所跨过的“陆家浜”,就已经被填没成了“陆家浜路”,那桥当然也早就没有了,只留下桥名。约十

 几年前,一次大型施工,深深挖开了斜桥所在地的地面,倒让我见识了已深埋在地下的当年“斜桥”的遗迹,清晰的显现出是斜跨在十字路口上的一座木桥。如果不是住在斜桥,那是不会有机会看到这遗迹的。据说当时浜的对岸是外国人的坟地,为了避免下桥就进入坟地,特地把桥造成斜的。

    在上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之风劲吹,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我又搬进了原住多层楼房南面的高层住宅,地区仍是“斜桥”,但是因为高升到11楼,站得高看得远了,从我的阳台窗口就能看到新落成的“南浦大桥”。我还从窗口拍摄了不少“南浦大桥”的照片,其中“南浦晨曦”一帧,可以算作是我摄影作品中得意之作之一,照中一轮红日从地平线升起,近景为巨大吊车及建设中的楼群,远景为南浦大桥,反映发展中的上海,蒸蒸日上。可惜好景不常,没过几年,随着上海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周围的高楼林立,挡住视线,从家中再也看不见南浦大桥了!高楼也挡住了冬日的阳光和夏日的凉风,我们不得不再觅新居。

    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们购到“卢浦大桥”桥畔的一个住宅小区内的一套二室一厅住宅。今年春天,迁到新居,面积虽不甚大,两居室均向南,阳光普照,窗外正对卢浦大桥,江景在望。马路对面为2010年世博会预留园区,未来景致更美。小区内有绿化廊亭,小桥流水,居住环境甚佳。每天我坐在书斋中电脑前,抬头即见窗外的美丽拱形吊桥“卢浦大桥” 。虽然我观看的视角不变,而其色彩、形象却随季节、时间、阳光角度等在不断变化。这又给我的摄影创作增添了许多机会,其中得意之作为“卢浦夕照”(已被复旦老年摄影沙龙选中,今年敬老节时曾在复旦大门口橱窗展出)。

    回想一生迁居多次,但竟然均离“桥”不远,看来与桥真的有缘。常想给自己的书斋起个雅号,总想不好,未敢昧然定名。悟得桥缘后,灵感随即出现,就叫“伴桥居”吧,自己当然也就成为“伴桥居士”了。桥缘与生俱来,常伴不断,并将终老桥畔,但愿百年后亦能永远傍桥而眠!有诗为证:

一从问世古桥边,历经迁徙总相连;

桥缘情深难离弃,愿得永生傍桥眠!

 

 

 

 

阅山水人文

观社会发展

 

东阳卢宅伟  横店影城魅

——记国关学院退休教师横店旅游考察

李孔怀

 

横店影视城是近几年来渐被人们从众多旅游景点中凸显的一个新景点。此地离沪不远,又无高山崎途,是适合我们退休老人去旅游、休闲之地。1028日,国关学院20余名退休教师登上了去横店旅游、考察之路。

中午在东阳吃过午饭后,导游说要带我们去“北有故宫,南有卢宅”的卢宅参观。卢宅是中华“大宅门”——江南现存规模最大保存完整的古建筑群。未来东阳前,从没听说过“卢宅”——竟还有敢与故宫媲美的地方。

走进东阳一条老街的尽头,矗立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座气势宏伟,古朴典雅的大宅,这就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卢宅。卢宅,雅溪曲水环抱,笔架横峰,占地500余亩。大宅以复刹堂、肃雍堂、树德堂三大宗支建筑呈三足鼎立,周围有方伯第、柱史第、大夫第、世进士第、五台堂、龙尾厅等六组建筑群环列。其中肃雍堂装饰雕刻豪华艳丽,集国内民宅之神韵,具北京皇城之理念。整个卢宅其空间序列与北京故宫紫禁城如出一辙,前后有九进,轴线纵深320米,故有“北有故宫,南有卢宅”之美称。我们随导游一路参观,不仅了解了卢宅的建筑岁月,更熟悉了它的人文精神。雅溪卢宅的主人,相传为姜太公之后裔。从南宋初,卢氏裔孙卢员甫迁居此地,经元、明、清、民国历800多年,堪称江南名门望族。卢氏家庭,自明永乐年间后共有进士八人,举人二十八人,涉足仕途一百二十余人,其中既有名垂青史的朝廷重臣,也有著述等身的鸿儒学者,是一个很有人文底蕴的家庭。他们的家庭成员后来分散到全国各地,有的迁居海外。现韩国总统卢玄武就是该家族后裔。去年卢玄武专门带了妻子来卢宅寻祖访古(宅内挂有卢玄武参观照片)。浙南一乡间老街,竟有如此规模的建筑群体,有那么多辈出的人才,让我们参加者为之惊叹的同时,也为浙南有如此深厚的中华文化传统而自豪。

横店是因近几年兴起影视旅游而名遐全国。1996年谢晋为拍“鸦片战争”看中横店。横店集团投资搭建了第一个摄影棚——广州街、香港街,再现一百多年前两地的旧景,同时开始了它的影视产业。现在它已拥有13个影视拍摄基地,是亚洲规模最大的影视拍摄基地,被国内外称为“东方好莱坞”。自1996年以来,集团已投资27亿元,建有广州街、香港街、明清宫苑、秦王宫、清明上河图、江南水乡等摄影基地。去年它被确立为中国唯一的国家级影视产业实验区。影视业的发展带动了旅游业的蓬勃兴趣,横店影视城目前是首批AAAA级旅游区。到这里来拍摄的有《鸦片战争》、《英雄》、《雍正王朝》、《无极》等200余部,4000余集电影电视。这里几乎每天都有几部影视在开拍,我们在这里,正赶上《大清风云》、《聊斋》等影视的开拍,见到了在《大清风云》中演多尔衮的大明星张丰毅。

一个浙南小镇在短短几年来在中华大地的崛起,我们在听了一堂横店党委杜副书记的报告后,更有体会。我们国关学院有一个传统,每年一次的外出活动,除旅游休闲之外,还要对当地的经济发展、人文精神进行社会调查。前年去温州时,我们请了温州市委党校教授作了“温州模式”的报告,还请了温州——最大民营企业——办公室主任对他们企业成长的道路作了介绍。这次到横店同样把调查研究作为我们外出旅游的另一任务。

横店镇主要的民营企业是横店集团,是1976年在横店丝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30年的发展,使原来贫穷落后的浙南小镇成为一个集电气电子、医药化工、影视娱乐、高科技农业为一体的特大型乡镇企业集团。集团已挤身于“全国民营企业十强”的第三名,在全国企业500强中排名131位,去年(2003年)销售额达120亿,总资产达129.9亿元。从报告中,我们强烈感受到的是,横店集团走的是一条共同富裕的道路。集团的宗旨是:共利、共有、共富、共享。去年全镇农民收入人均已达9000元,远远超出全国平均5000元的水平,集团员工年收入超过2万元,2006年的目标要达到3-4万元。集团尊老敬老,对全镇老人有生活补贴。65-75岁老人,每年补助300元,76-86岁每年400元,87岁以上老人每年500元,并为他们提供医疗保险,所有的旅游景点免费为老人开放。而集团的经理、总裁没有一个亿万富翁。他们只拿薪金,不拿集团股份。集团创始人徐文荣说得好,镇办企业是为了赚钱,赚钱的目的是为了使员工共同富裕,让农民一起富起来。正是在这一理念下,横店集团越办越兴旺。他们努力目标是:农民——工人——市民;农村——城镇——城市;走的是一条农村城市化的道路。由于横店集团的发展和作出的成绩,它已被国家有关部门确定为“国家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全国乡镇企业示范区”、“全国小城镇改革试点区”等称号,他们走的是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社会主义改革发展的道路。

短短三天旅游考察给我们留下的不仅是横店美好的山水、人文景观,更是给我们看到了一个在党的领导下农村改革、开放,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典型。

 

  

一次口碑最佳的休闲旅游

 

 

秋风绽金菊,重九月增辉。

    就在敬老节的前数天,十月十八、十九日,复旦附中退管会和兰生复旦附中业余进修学校一起组织退()休教职工去嘉善西塘镇、青浦日月岛度假村作两天休闲旅游。因为此举含有庆祝业余进修学校建校十周年的意义,全体参加旅游教职工的一切费用全由业余进修学校承担,携带家属优惠付费,所以参加人数之多(78),年龄层面之广,为退管会、业余进修学校历次组织旅游活动之最。附中党政领导特地派医生和校办工作同志随同照顾,业余进修学校领导又精心安排旅游食宿,组织之完善,口碑之佳,余味之美,亦为历次旅游活动所未有。

    十月十八日清晨,我们的大巴沿沪杭高速公路直驶闻名遐尔的千年古镇——西塘镇。从始发到终点,只花了两个多钟头,大家无不惊叹近几年来祖国公路交通发展之迅速。到了西塘,导游带领我们走大街,穿小巷,过小桥,漫步沿河两侧,领略千年古镇的风光。进入西园,欣赏江南园林小巧玲珑的特点,同时参观了园内陈列的各种古代文物,大开眼界。中午就在镇上用餐,整整坐满八桌,篾网鸡、白水鱼、粉蒸肉、一口粽、价不贵,而多体现出小镇饭店的特色。陈国新、潘忠伟同志还代表业余学校特地购买了当地土产芡实糕和一口粽分送大家,一户一份,以便带回家与家人同乐。

    下午,从西塘驱车直奔日月岛度假村。度假村位于青浦淀山湖旁边,离大观园和东方绿舟不远,拥地千余亩,分日月楼、桃源、梅阁、兰亭、竹园、松亭等六个小“村”及营业大厅、大型会议室、娱乐房等数百间房子。度假村中到处绿树成荫,绿草如茵,面对烟波浩淼的淀山湖,风光旖旎。房间设备齐全,环境幽雅,的确是个度假的好地方,就是费用高了一些。有几位退休较早、收入较低的同志说:“对我来说,这可是高消费了,如果要自己花钱,今生恐怕也不会来这儿过夜。”

    在各自的房间稍事休息以后,下午三时正,大家在大会议室集中开会,会议由陈国新同志主持,潘忠伟同志代表业余学校向大家汇报业余学校十年来的办学方针和成果,内容精彩而措辞精要,并且处处用数据说话,博得全体同志的信服与好评。报告一结束,立即有陈维扬、卢元、鲍怀崇、胡智龙、徐继文、沈月仙等六位同志先后上台发言,他们充分肯定业余学校不仅办学质量属于同类学校中的第一流,而且给退休教职工提供“老有所为”的平台(先后参加教课及后勤工作的达80多人次),为全体退休教职工提供“老有所乐、老有所养”的资助(先后直接用于退休教职工身上的各种福利费达一百多万元),这确实是非常可贵的。他们高度赞扬了陈国新、潘忠伟以及其他一些参与工作的同志十年如一日的无私奉献精神,并祝愿业余学校今后愈办愈好,“蛋糕”愈做愈大。

    晚餐一桌700元的蟹宴,让此次休闲旅游的欢乐气氛达到了高潮。同样是白水鱼、粉蒸肉,但比午餐所说的味道要精美许多。

    席间,彼此举杯互祝健康长寿,互相通报各自近况和所见所闻,各桌还派代表先后向陈国新、潘忠伟两位同志祝酒致谢,真是“觥筹交错”,尽兴尽欢。一些年纪较大的同志既喜悦又感慨地说:“今夕何夕,衷心感谢学校组织如此欢乐的聚会;今生今世,何时能再有这样的欢聚!”晚上举行老年人专场舞会,一些会跳舞的老人,纵情跳舞,兴致非常;一些不会跳的同志,则在房间里看电视,大家度过了一个十分愉快的夜晚。

    十九日上午,大家自由自地在度假村各处散步玩赏,三五成群,徜徉于淀山湖畔(惜因风浪大,无法乘小艇下湖游玩),徘徊于石桥石亭,出没于花丛林际。带有照相机的同志,更是大展身手的好机会,不时地请别人或帮别人将如画美景一一摄入镜头,留作纪念。上午同志们玩保龄球,玩得很高兴。有的说:“还从来没玩过这玩意儿呐。”这真是一次名副其实的休闲旅游。午餐后驱车赴练塘镇参观陈云故居暨革命历史纪念馆。纪念馆为新建三层大厦,由原党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同志亲自题词。馆内分四个展厅,按时间先后有序地介绍了陈云同志毕生为中国的革命建设事业艰苦奋斗的光辉业迹和屡经挫折、不屈不挠、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崇高品德。馆里还为参观者者播放了陈云同志战斗一生的电影短片,大家看了以后,不仅加深了对陈云同志的爱戴和敬仰,而且深深感到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馆后面是修旧如旧的陈云故居。陈云同志幼年父母早丧,依靠舅父抚育成人,生活非常艰苦。不禁令人又想起了“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两句名言。

    从纪念馆回到复旦附中,正好三点多钟,斜阳正放射出耀眼的余光,散布着温和的余热。大家握手珍重道别,都说:“这次活动组织得特别好,玩得特别开心!

 

  

 

履痕浅浅闽西北

老年摄影沙龙  蒋以山 

 

我们摄影沙龙一行十二人,于十一月七日离沪到闽西北——永安、将乐、泰宁、武夷山旅游摄影。这是摄影沙龙第三次根据摄影的特点,自己组团到外地活动。这次活动得到了校退管会和老年活动中心领导的支持。

火车于八日凌晨531分准点抵永安车站。在泰宁旅行社安排好住宿和用好早餐后,便出发到桃源洞,一路上山区忽现忽隐的薄雾,在晨曦的照耀下格外美丽。

由于风景特美,我们在离桃源洞不远处下车,摄下朦胧晨雾中的山影,边拍照边走到桃源洞入口处。石墙上“中国国家风景名胜区桃源洞”映现在我们眼前。这是郭沫若书写的,字体苍劲有力,已给予我们艺术享受。所谓桃源洞,其实并没有洞,而是“世外桃源,别有洞天”风光绚丽的意思。走过顶峰桥,我们从“一线天”登山。“一线天”入口处写着:吉尼斯之最。一线天高68米,长127米,有206级台阶,最窄处仅0.4米,平均0.6米。我们沿着石阶慢慢攀登,到狭窄处只能侧身而过,走出了“线”口,已是汗流浃背。稍事休息就登向顶峰,路上那碗口粗的几百年“鸡血藤”,像秋千一样,游人在此荡着“秋千”留影。在山顶上遥望蜿蜒清澈的燕江,环抱着绿山丛中紫红色的山崖,蓝天白云下,翠绿、紫红、青蓝、淡蓝的色块,点缀着想象出来的景观“情人岩”,就像一对恋人,相依着观赏燕江的美景。“象鼻岩”犹如伸着长鼻向燕江吸水的大象。我们摄下一幅幅美景后,又观看苗族歌舞表演。苗族青年男女在轻快的乐声中翩翩起舞,我情不自禁地上台与他们共舞。表演间隙,勤劳的苗族姑娘抓紧时间在竹屋旁织毛衣,这是一幅苗族的风情画,我们当然不会错过而摄下了这一瞬间。

游览了丹霞地貌,我们向喀斯特(岩溶)地貌的“福建石林”驶去。这里一片山清水秀,一片宁静,空气清新,与沿途那灰蒙蒙的天气相比,使人感到心旷神怡。已开发的“福建石林”称鳞隐石林,是明朝赖氏兄弟游玩时发现,后买下作为私人庄园,其石林的特点是石块表面呈鱼鳞状,小巧玲珑,树木夹生其间,犹如一座大盆景,石块千姿百态,动植物形象栩栩如生,如“猪八戒相亲”,上方的石块和下方的石块稍稍分开,二个猪头状的石头“鼻子”相对,犹如即将相吻的二头猪。“狼子抱桃”、“黑熊护简”等都非常逼真。这些“动植物”都“逃”不掉,一一被我们捕进了“匣子”里。

九日上午我们抵达乐县,游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国四大名洞之一——玉华洞。玉华洞有三个大洞,比江浙的善卷洞、瑞晶洞、瑶林仙境等更胜一筹,洞内由钟乳石、石简构成的想象中的动植物非常逼真。游人没有江浙一带那么多,所以导游的解释听得清,景观看得真,拍照时也不受游人干扰,想怎么拍就怎么拍,洞中的摄影摊位也不独霸一方,不是非要交钱才能拍那景观。其中的“玉女”、“龙宫”、“文豪石”、“神笔马良”、“硕果累累”、“鸡冠石”等都是值得一拍的石头。这里还有令人暇想的牛郎织女相会的“天仙桥”,可惜没有“牛郎织女”的模特儿,只能拍孤零的“鹊桥”。玉华洞旁一小溶洞,洞内雕有形态各异的五百罗汉,富有神秘色彩。

游览了玉华洞,我们向泰宁驶去。

泰宁位于闽西北的特色林海之中,这里有国内唯一的千姿百态丹霞地貌与浩瀚湖水完美结合的水上丹霞奇观——金湖,碧水丹心,钟灵毓秀,奇胜武夷。

我们乘游艇游览金湖,游艇穿过悬索,金湖三剑峰迎面朴来,它是猫儿山的主峰,由并排而立的三座直立山峰构成,好像孤傲修行的三剑客。游艇慢慢前进,三剑峰渐渐隐去锐利的锋芒,化成二剑、又化成一剑,一剑幻化成一只灵猫,伏坐群峰之上,面对丹崖美景。还有那“金龟入海”的山峰,开始是“金龟”的头,继而幻变成“眼睛蛇”、“雄柱峰”、“关公”……。可惜天阴、雾浓,光线较暗,但我们仍不惜菲林,这些照片倒也好似一幅幅泼墨山水画。

午饭后,我们进入罗汉山国家森林公园猫儿山景区。我们缓步上山,在野花乱草、青藤古树间穿行,时而红叶铺地,古朴、原始。翻越了二座山峰,向猫儿山的顶峰冲剌,这段路石阶贴着石壁,石壁连着栏杆,沿石阶穿过狭窄的劈开的石缝,登上516米的猫儿山顶,极目远望,黑云下连绵的山峦朦朦胧胧,金湖像一面镜子反射出一片灰色的光。

十一日,到上清溪漂流。我们三个人乘坐一排竹笺,顺水而下,漂流上清溪十几公里,穿过九十九曲、八十八滩、七十七弯,仿佛穿行在现实与梦幻交织的世界里,随处可见到沿岸岩石的花草树木,秋天的红叶间杂其中,荟萃出五颜六色。溪流蜿蜒在山峦叠嶂的赤石翠峰之间,千回百转,窄处宛若小巷,不足2米,伸手可触及到两岸的崖壁,宽处丹崖距我们也仅咫尺,流水在脚底,山石树木在身边,上清溪好象和我们握手、拥抱。清溪拍打着竹推筏,好像轻声伴奏,使我们飘然欲仙。

午饭后我们冒雨再游状元岩,通过状元岩每巷谷——潜龙峡,两壁山崖相对,狭窄处仅容一人通过,雨水濡湿了丛生的野草古藤从石缝间长出,穿石破岩,蜿蜒成弓。过了换骨岭,才到半山腰,抬眼又见参天古树,藤萝密布,百草相杂。登上摩天岭,路稍宽了,视野越来越开阔,这时雨停了,白云在山峦间缭绕,如妖娆的白色飘带飘拂在奇峰怪石之间,美丽极了。这时相机快门的咔嚓声不断,遗憾的是阳光没有出现,山峰被雾气笼罩……。

“状元岩”是南宋时泰宁历史上出过的两位状元之一——邹应龙读书的地方。他幼时家贫,有大志,背斗米上山苦读,五年后高中状元。这“状元岩”其实是一个巨大的上下开口的裂缝,像个大嘴巴的红色崖壁,开口广阔,遮风挡雨。远处是笔架山,崖顶处有三个风化的圆洞,恰似“状元帽”,一旁有鲤鱼状的剥落风化的图形,讨的都是好口彩。状元公的半身塑像面向无限江山。

十二、十三日,我们游览武夷山后,返回上海。

由于旅行社精心安排,热情服务。我们一行人也互相照顾、互相帮助,很自然地表现复旦人良好的风范。司机老李说:“你们是我接待过的客人最好的,你们都和蔼可亲,看到你们就想起我的父母。”

  

 

短讯息

 

本刊讯:上师大退教协即将成立

十二月二十二日,上师大退休教授钱继锋、陆云、徐锦标三位来本会访问交流。那天,冬雨淅沥,寒风阵阵,理事长方林虎等热情接待。三位同志从上海西南角贯穿市区到达复旦,整整花了两个多小时。从邯郸路中环线施工找不到复旦校门谈起,感叹复旦近年来变化之巨大。上师大党政领导已同意筹建退教协,并已与市退协联络,正按部就班做筹备工作,争取早日成立退教协组织。大家还就退协的性质作用、理事会、会员、经费等问题进行了交流讨论。上师大党政对退休教工关怀备至,各方面工作做得都比较到位,比如共享费,如钱教授每月369元(每年将近4500元)。下午,风雨依旧,三位同志赶赴同济大学退协交流讨论。

 

 

 

新会员名单

 

一、枫林校区

史菊妹    朱惠刚    林福云    朱根根

周震寰    倪杰芳

二、邯郸校区

林壮生    藏德鸿    沈绍群    林椿海

应萱同    陆廷璋    孙友法     

薛培华    沈达伟          陈士明

顾元壮         邹其鋆    潘循哲

金浩明    邹根宝    张汉骅

唐璞山    陈桂兰    宋庆梅                   

 

退教协办公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