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老教授协会  简报
  • 简报

复旦大学退(离)休教师协会简报(第23期)

退管会2010-11-25234语音加载中

复旦退()休教师协会        20061226

 

本期目录

 

迎新岁话“和谐”

        编者按

       和谐社会  人心所向

       政通人和

       给老年人更多的关爱和扶助

        老年大学促进社会和谐

       和谐社会  共建共享

       内心要和谐

        “贵和”思想的现实意义

 

退管工作

       老龄工作理论研讨会在岁末召开

       关爱退休同志 竭诚做好服务

       陶冶情操  丰富生活

       运笔生风  泼墨寄情

       审议修订“护理帮困金”实施办法

       花开三度

       生活获得最大的快乐

 

读者的话

 

       增加退休金何时兑现——答读者问

       《中国老龄事业的发展》白皮书发布

 

夕阳生辉

       欣欣枝上意

       情系摄影,愉悦人生

       晨曲

 

《曦园心影》征文选登

        师恩永驻心头

        难忘的几段记忆

 

海外见闻

       澳洲纪行

        游加见闻

        新西兰的陪审员

 

山水情思

       纪游诗二首

       瞻仰先哲顾炎武故居

 

通讯

        老年文学研讨会在四川举行

 

人生格言

 

健康文存

       老年性痴呆将在亚太地区流行

 

 

 

迎新岁话“和谐”

 

编 者 按

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问题,是我们党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到新阶段中所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如《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的那样:“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愿望”。为了加深对中央决策的理解,推动和促进对中央《决定》的学习,退教协在年终岁末就“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召开了部分退休老教师座谈会。座谈会由退教协理事长方林虎主持,与会教师踊跃发言,各抒己见,畅谈体会,积极为构建和谐社会献言献策。现摘要刊登,以飨读者。

 

和谐社会  人心所向(叶志渊)

十六届六中全会党中央作出《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顺民意暖人心,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政治、经济机制发生了深刻变革,国家面貌日新月异,综合国力增强,经济繁荣,同时也还存在一些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就拿我们退休早、养老金偏低、体弱多病的部分老同志而言,这些年来总感到政治上被边缘化,经济上日益相对困顿,处于生活比较艰辛的状态。老年人患病,存在看病难、看病贵而又不得不去就诊或住院的状况,内心感到很是痛苦。

因此,老年人最期盼和谐,希望宁静安详地欢度晚年。前不久党中央清除隐藏在上海市委内的腐败现象,真是人心大快。另外中央下决心重点整治包括医药行业在内的六大行业中的商业贿赂弊端,也深得民心。

《决定》开宗明义地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我相信只要各级干部按照党中央《决定》的精神去做,廉洁自律、率先垂范,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都象温总理在人民大会堂接见受艾滋病感染的儿童所流露出来的深厚感情来工作,那末和谐社会就一定能实现,国家才能稳定,人民才能幸福安康,我们老年人才能福寿寿长长福寿。

 

政通人和 (王新民)

金秋十月,再返故乡岳阳,为父母扫墓。想到年已古稀,不知下次还能回乡否?于是重登岳阳楼,重温五十七年前第一次读《岳阳楼记》的情景。那时岳阳刚解放不久,切身感受到新中国“政通人和,百废俱兴”的欣欣向荣的景象,对我人生观的形成产生巨大影响。

今年恰逢长征胜利七十周年,重读《岳阳楼记》,从范仲淹说的“政通人和”想到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重大问题决定”,真是思绪万千。关于“和谐社会”这个概念,中国古代儒家学说创始人孔子、孟子有过许多论述,为中国几千年来理想社会循序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我们党对此有了新的马克思主义的概括,即胡锦涛总书记所指出的:“民主法制、公平正义、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简言之,是指朝野之间、各阶层之间、人际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协调。那么,在这诸多关系之间怎样才能达到“和谐”的境地呢?范仲淹说得好:“政通人和”。也就是说,只有政治开明,政策以人为本,才能做到政通、才能人和,才能构建和谐社会。在下更认为,“政通”的关键在领导,只有各级领导勤政为民、大公无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和谐社会的构建才能实现。本人对功名利禄、成败得失想得通,吃点亏、受点委屈均无所谓,正如季羡林先生所说“内心和谐”我可“达标”,并非我修养好,不过用阿Q战术排遣而已。但对那些贪污腐化之徒、欺世盗名之辈、祸国殃民之事却极为激愤,一旦碰上必是血脉贲张,耿耿于怀。这大概是多年受党、学校、家庭教育的缘故。退休前不敢说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的思想境界,退休后倒是“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好子民!纵观改革开放20多年,各项事业取得的成绩巨大,但同样有许多背后的负面作用也必须反思。改革初期,反对“姓资姓社”的讨论我赞成,因为那时是理论对理论的空谈,现在积累了大量的事实和现象,是该思考思考了!例如现在只提出现新阶层,不提阶级;不提剥削,暴利又从何而来?绝迹几十年的卖淫、吸毒,现在成泛滥之势,总不能容忍把嫖娼当扶贫的经济学理论吧,卖淫绝不是先进生产力(不用本金可赚钱)吧?难道那些不顾工人死活的煤矿老板也是对社会有贡献、拥护社会主义的“民营企业家”?一些干部利用手中的权力“先天下之富而富”是改革派?……还是“在教言教”吧!学校大跃进了,条件比过去好得多,但是学术泡沫多了,教学质量下降了,有的教师骨头软了,贪财好色,帮腔抬轿,不了解中国历史和社会,侈谈“国际接轨”、“中国特色”,小则误导股市房产,大则影响国计民生,难怪有人把这些昧着良心的“专家”“学者”列入“腐败铁三角”之一角。

上述种种弊端都是“决定”中指出的、要最大限度地减少的不和谐因素。我们千万要牢记“决定”中强调的“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的原则。领导们坚持了这一原则,在工作中切切实实去执行,才能做到“政通人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才能早日实现。我们年事已高,来日无多,尤其期盼和谐社会尽早来临。

 

给老年人更多的关爱和扶助(金邦秋)

老年人作为弱势群体,在资源的生产和分配中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在社会财富中所占份额相对减少,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中的影响力相对下降。无视或漠视老年群体的利益,势必给社会的发展进步和社会和谐带来危害。因此,弱势群体理应是我们党和政府、社会各界大力关爱和扶助的对象。然而,弱势群体问题是一个综合的社会问题,它涉及执政思想、政策制度、就业税收、社会保障、农村改革、教育体制、法律援助、社会公正、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等一系列问题,因而对弱势群体实施伦理关怀和道德支持是一个全方位的长期过程,应坚持短期措施与长期目标、理论务虚与真抓实干相结合的原则。当前,至少要抓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一)贯彻以民为本,人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执政道德理念,在全社会形成一种风尚:漠视弱势群体和损害群众利益,要受到行政制度的惩罚和社会舆论的谴责。(二)扶助老年群体是各级政府的责任和义务,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建立稳定、持久、权威、有针对性的扶助机制,包括政策制度、组织机构、工作程序、资金、时间表及量化指标、评估体系与社会公示、奖惩甚至法律责任等具体环节和内容,使党的阳光通过各级政府的一系列善举照到每个老人的身上。(三)营造一个扶助老年弱势群体的道德大环境,加大宣传和表彰的力度,使那些漠视老年弱势群体和损害群众利益的个人和组织,成为众矢之的、无地自容。当然,老年群体自身也要积极适应社会的变革,增强自我心理调适的能力,提高自身的生存和生活的能力,做生活的强者。

 

老年大学促进社会和谐(王增藩)

前不久,有幸阅读复旦老年大学学员创作的散文和诗歌,他们的肺腑之言,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和谐”课。老人们在学知、学艺、学医几方面,畅谈各自的收获。由此我想到,老龄教育与社会和谐关系多么密切,办好老年大学真是功德无量。

学知促和谐。十多年的办学,使数百位老人接受老年教育,不仅通过讲座和学知,掌握新的科学技术知识,跟上时代脚步,丰富人文底蕴,而且在学习活动中广交朋友,互相切磋,畅叙友谊,彼此关心,其乐无穷,和谐尽现。

学艺增和谐。老人们说,学声乐、舞蹈、绘画,参与时装表演、大合唱、钢琴演奏等,使自己忘记年龄、疾病、恩怨,也促进了家庭和睦,大大提高晚年生活质量,感受到和谐春风拂面。老年大学的如此神力,是他们上学后真情的感受和道白。

学医助和谐。音乐对疾病有物理和心理两个作用。声波传入体内,能引起各器官发生和谐同频共振,激发体能,消除紧张。音乐又能影响人的高级神经活动,使大脑皮层出现新的兴奋元,起到解郁、喜乐、移情、安神的作用。其它活动也具有修身养性,恢复大脑功能之作用。关爱老人身心健康,社会和谐可望。

如今国泰民安,绝大多数老人生活有了基本保障。林语堂先生说过:“人生在世,碰到的问题不是他应该以什么做目的,而是应该调整他的生活,使他能够在生活中获得最大的快乐。”老年朋友参加老年大学,是退休生活最好的调整,使他们不会感到失落、寂寞和孤独。办好老年大学,上海几百万的老人有了良好的心态,社会也增加了一份稳定的力量,和谐社会岂能不随之而至呢?

 

和谐社会  共建共享(余赛妹)

1952年起就在上海医学院学习、工作,直至退休。在这半个世纪中,我最向往的就是有一个和谐社会、和谐校园,有价值的幸福地度过一生。

当我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决定》时,感到心潮澎湃,浮想连翩。我在大学三年级时入党,立誓要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说实在的,当时仅仅是一个理想追求,而今天党高瞻远瞩地提出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九大目标和任务,28个方面政策措施,切切实实去实现。这使我对实现和谐社会看得见,摸得着。结合退休老人的实际情况,我们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方面,积极参与维护退休教师权利的活动,共建共享和谐社会。由于我长期在大学从事科研行政管理工作,深刻地体会到和谐社会对促进学校科教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在和谐社会的思想指导下,使大学校园更和谐,人心更凝聚,做到出人才,出成果,出效益。因此,我特别关注《决定》中有关发展社会事业目标中,对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目标的政策措施。本世纪初,上医大与复旦强强联合,又逢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好时机。我虽已退休,但我坚信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两校融合得一定更和谐,复旦校园一定更和谐。让我们共建共享和谐社会,创建世界一流大学。

 

内心要和谐(谷伯起)

时近2006年岁末,回顾往事。我国在开展全方位外交、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文教卫生等各条战线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正在走向和平崛起的大道。因此,对于我们老年人来说可说是躬逢盛世、衣食无虞,但要安享晚年,要活得愉快、有价值,首先就要有充实的精神生活,自己的心灵要和谐。

最近,季羡林老先生提出的内心和谐“三不主义”,对我们很有启发:一是心胸开朗、乐观豁达;二是决不以“小”化“大”,吃得下,睡得着,心态平衡;三是决不“随遇而安”、“玩世不恭”。这“三不主义”,不仅有个人切身体验,也很有科学根据。著名学者洪昭光教授就提出心态平衡、心理健康,是老年人健康的四大要素的问题。古人说得好:“知足者常乐”,“思量疾厄苦,无病便是福。思量悲难苦,平安便是福。”因为人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因此人们必须学会抑制私欲,使内心达到和谐的境地。把人世间的事看得透,把烦心事放下,淡泊名利,安心神讲规矩,做到生理和心理的和谐,也乐在其中了。

 

“贵和”思想的现实主义(李继宗)

 “贵和”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也是我国传统道德的重要规范。“贵和”的文化传统深深根植于民众的实际生活之中,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贵和”既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法则,也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法则。所谓“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荀子·天论》),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我国古代哲人主张“天人合一”,将人与万物视为一个和谐的统一的整体,认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人类各种关系和谐的基础。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时,中国传统道德提倡“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孔子认为人与人之间可以有矛盾,但能够在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下达到统一与和谐;也就是说,“和而不同”的实质乃是强调矛盾的统一和均衡,强调对“度”的把握,以获得人际关系的和谐。所以儒家积极宣扬“礼之用,和为贵”,“均无贫,和无寡”的理念。

“和”不仅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个基本准则,而且是调解人们之间利益冲突的一种处世方式和治国之术。弘扬“贵和”思想,对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就需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的热爱和平,以和为贵的精神。

在观念层面,“和”意味着对不同意见的承认和宽容;在社会结构层面,“和”则是指不同的个体、集团之间建立协调的社会交往关系。所以说“贵和”就是在承认事物本来矛盾和必要斗争的前提下,在诸多因素的对立统一,相互依存中求同存异、化解矛盾,从而在“存异”的基础上“求同”而不“苟同”,达到总体上的平衡、和谐状态,进而择优汰劣,促进新事物的产生和发展。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周易·系辞下》)与“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荀子·王利》)的思想。这里的“和”就意味着团结一致、万众一心,从而力量倍增,强盛不衰。中国人自古就认为,只有“志同道合”、“同心同德”、“万众一心”、“和衷共济”,才能不断发展进步,才能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讲的就是要形成一种对民族和国家的强大向心力和凝聚力的必要。使全国各族人民做到同心同德、精诚团结,这种和合观念,合群意识,团结精神,必然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大大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即所谓“和”能生财,“和”能致祥,“和”能聚力。

但是,强调“和”并不意味着无原则的退让、妥协。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在艰苦的自然条件和严酷的社会斗争中,还锻炼和培育出一种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即不畏暴、不惧邪恶、见义勇为的英勇斗争精神。中国人认为,只有见义勇为、敢做敢当、威武不能屈,才称得上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弘扬“贵和”传统,有利于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妥善处理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增强妥善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的本领;有利于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调、调解等方法,进一步健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工作机制和社会利益协调机制,依法及时合理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形式表达利益需求,解决矛盾,自觉维护安定团结,从而进一步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发展。

 

 

退管工作

 

老龄工作理论研讨会在岁末召开

王增藩

 

2006127日,老年大学理论组就“老龄工作与和谐社会”议题召开了研讨会。退教协理事长方林虎、老年大学校长沈文龙、退管会常务副主任陆昌祥、副主任陈勤出席研讨会。

会议首先回顾了即将过去一年来的工作,总结理论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绩。部分同志参与了上海市退管会牵头撰写的《本市退休人员管理服务工作现状、问题和问卷调查分析及对策建议的调查报告》的一份主报告及三个分报告。杜作润《试论老年教育的使命》的长篇论文也被采用、刊登在《上海老年教育研究》杂志上,并获得好评。其他理论组成员撰写的10篇有关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的论文,已送市退管会组织的论文评审会参加评选。

会议还对2007年理论工作进行了讨论,明确继续开展老年教育,为促进社会和谐作贡献。会上有人提出建议,杨浦区政府应在加强社区包括建老年公寓等为老服务项目开发等方面的工作作些探讨;对改善老有所为、老有所养等方面的一些政策性的问题,我们也应通过调研及时提供给相关部门研究,以便更好发挥退休专业技术人员的作用。

金邦秋、陆士清等教授分别作了主题讲话,近30位理论组成员参加了研讨。

 

 

关爱退休同志  竭诚做好服务

———校退管会召开欢迎2006年退休人员茶话会

 

1218日下午,校退管会召开欢迎2006年(下半年)退休人员茶话会。120余位新退休人员出席了茶话会。退教协理事长方林虎、退管会常务副主任陆昌祥在主席台上就座。

会议由退管会副主任陈勤主持,副主任金文英首先致《欢迎辞》。她充满盛情地欢迎大家加入到退休的行列,指出退休是人生新的起步,要以良好的心态做好岗位的转换,并表示退管会将竭诚为退休人员服务。

接着,8年半前退休的校研究生院原总支书记吴丽娣畅谈自己退休后的体会。她强调要调整心态。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会产生某种失落,家庭情况也有变化。但人工作到一定时候,总要退下来休整,这时心态要好,还要正确处理好与子女、第三代的关系。她还强调退休后,要积极参加活动,如唱歌、跳舞等,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并在与同志们的交流中,相互关心,增进友谊。但参加活动要量力而行,做到适度。

校常务副主任陆昌祥在介绍退管会工作时,首先代表党委副书记、校退管会主任王小林,向新退休的同志表示热烈的欢迎。他详细介绍退管会所设置的各个机构和它们的职能,欢迎退休同志参加老年大学的学习和活动。他还在讲话中,介绍了学校对退休人员实行“两级管理”建设“两支队伍”的经验、“复旦大学退休教职工医疗保障补充金”和“复旦大学退休教职工护理帮困金”的有关情况,以及退休人员享有的待遇等。最后,他提醒退休同志关注学校老龄工作网上的信息,并祝大家高高兴兴一辈子。

 

 

陶冶情操  丰富生活

2006年敬老日书画摄影隆重展出

孙伟伟

 

1030日,我们以喜悦的心情,迎来了第十九个敬老日。当天,校退管会和老干部处在邯郸校区和枫林校区的宣传橱窗内,分别展出我校退离休同志近期所作书画作品67件,摄影艺术图片132幅,手工艺作品134件,以示热烈祝贺!

老年教育是我国老龄事业的重要组成,是贯彻和落实老龄工作目标中“六个老有”的一个方面。充分反映老同志的精神风貌和高尚情操,是教育取得实效的一个生动体现。退离休同志乐观向上,满怀激情,以手中的画笔和相机,讴歌社会主义祖国,展现金色幸福人生,既陶冶情操,又丰富生活。目前展出的这些佳作,有的曾在市、区级参展中得奖。欢迎全校退离休的老同志积极投入到书画、摄影等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活动中来。

 

 

运笔生风  泼墨寄情

——复旦大学老年书画社巡礼

 

 

“运笔生风,泼墨寄情,工夫全在岁月中。”理科出身的王新民教授观看了复旦大学老年书画社第三届书画展后,在留言簿上写下了这样的感慨。这既是复旦退休教职工“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夕阳无限好”的写照,又反映出老年同志“人生苦短艺术常青,惜时如金老有所学”的无比欣喜。

1224日至26日,在校退管会、校工会和老干部处主办下,在校工会展出复旦大学老年书画社成员百余幅字画,已有数百人前往观看。书画展中有84岁的老书画家喻蘅、86岁刘宝兰的字画、84岁余开祥的书法、82岁邹剑秋的风竹、82岁潘纪一的山水画、82岁蒋家俊、80岁朱元寅的书法、80岁的邓家祺和77岁金兆良等的书画作品——真是令人目不暇接,身心愉悦。

“学而时习之,熟能生巧”。以往,人们常认为书画高深莫测,没有功底的人怎能出入其间?如今,这种观念已被老同志抛之脑后,“只要功夫深,书画也当真。”谁能想像原先理工科出身、没有一点基础的教职工,经过几年的苦练,也能奉献作品,尽显自己的书画才能,而且这样的人还不在少数。

25日下午,笔者获悉展讯,立即前往参观,正巧遇上喻蘅先生。他在护工的陪同下,坐着轮椅,欣赏厅堂中的书画,赞叹不已。当笔者请他谈几句观后感时,喻先生说,书法讲究“兼工带写”,“工”就是工笔,“写”就是写意,作诗作画,都要有内涵。创作时一行对准,对老年人来说就不易,而有的同志还创新,版面设计很好。老年人写诗作画,作用很大,更显老当益壮。在参观后,喻蘅挥笔留下八个大字:“老笔纷披,花开烂漫”。

我们应该感谢书画社的几位骨干成员,李幼芬抱病筹办这次书画展,陈国栋、陆昌祥、杨家润等都给予大力支持和指导。几位成员精心组织、开展活动,3年来每学期数次外出参观书画展,每月作品交流观摩一次。成员作品参加百年校庆展、敬老节展,有的作品还送到市、区书画节展出,赢得好评和奖励。

祝愿复旦大学老年书画展越办越好!

 

                           

审议修订“护理帮困金”实施办法

——校退管会召开医疗保障补充金管委会会议

 

1221日,校退管会召开复旦大学退休教职工医疗保障补充金管理委员会会议,就“复旦大学退休教职工医疗保障金”使用情况与2006年“复旦大学退休教职工护理帮困金”使用情况进行审议,并对《复旦大学退休教职工重病护理帮困金》实施办法(修订稿)提出修订意见。校退管会常务副主任陆昌祥、副主任金文英、陈勤出席会议,“护理帮困金”管理委员会全体成员参加审议。

“重病护理帮困金”实施办法(修订稿),在资助标准和申请、审批两方面作了调整。

关于资助标准:资助金额确定为每月100500元。

关于申请和审批手续:

1、由本人或家属根据医疗和护理费用的实际负担,向所在退管分会提出申请,并详细填写资助申请表。

2、所在退管分会通过走访,填写《走访慰问护理帮困金申请人登记表》,经综合评审,提出具体资助意见。

3、退管会护理帮困金管理小组负责审核批准。

帮困金支付采取逐月发放的形式,原则上半年申请一次,资助期满如继续申请,需重新办理。“护理帮困金”管理小组可视申请人的实际情况,对资助与否,金额的增减作适当调整。

实施办法重申:帮困对象主要资助因患严重疾病或生活不能自理,须生活照顾护理,经济上确有困难的我校退休教职工。在实施时,应考虑到这三个条件同时具备者,方能给予提供帮困金。

经过认真审议,“复旦大学退休教职工重病护理帮困金”实施办法(修订稿)获得通过,会后将书面印发各退管分会实施。

在审议“复旦大学退休教职工医保补充金”使用情况时,会议取得一致意见:

“凡已列入医保范围的原12项中的任何一项,均不再单独列出予以资助。它可作为住院或门诊年度结算时,以分类自负部分予以累加,在超过起付标准线以上时给予50%的资助;若自负部分的累计数明显超过本人年养老金的40%时,可先去各区县医保中心办理综合减负后,剩余自负部分还能按规定再给予校内资助。”

 

 

花开三度

 

 

  今年的夏季真是漫长,直到十月下旬还迟迟不肯入秋,急得桂树连连发出警示,接连开了三次花:国庆节前开了一次,中秋节后又开了一次,最近到了重阳节时则开了第三次,仿佛有意宣告秋已到来,要向老人节献上一份芬芳似的。

   就在校园再次飘荡桂花香味的重阳节之时,退教协办公室齐聚着宣传组的成员们,正在忙碌着将刚印出的、墨香犹存的今年第3期“退教协简报”装封、分拣、捆扎,就连年近八旬的复旦工会老主席陆宗梓先生,也闻讯赶来帮忙,以便争取在重阳节之日,送到退离休的老年朋友手中。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让老年朋友在自己的节日里读到“简报”,是退教协理事会、宣传组全体人员的最大心愿。早在十多天前,黄全娣同志就着手准备,打印退教协会员的家庭或邮递的地址,粘贴到邮封上,盖上“复旦大学退(离)休教师协会”和“印刷品”的印章。这些看来琐碎的小事情,要完成1500余件也非易事,忙得她只好把老爱人也拉来帮忙。宣传组的几位老师更是精心侍候这份“简报”:将文稿修饰定稿打印初样后,三五人聚集在退教协办公室集中校对,一校、二校、三校,乃至四校,然后将审定文稿交给退管会副主任金文英老师精心排版,再发往校印刷厂印制、装订成册,最后送至退教协办公室装封、分发,或送收发室邮寄。

一份装订简朴的“简报”,虽说只有30来页三万多字,却经过多道工序,凝结了许多人的心血,而今它已伴随退管会成立20周年、累计出版了72期,走过了一段不寻常的路程。它把党和政府、学校制定的有关老年人的政策、法规,对老龄人的关爱,传递给退离休人员;也把退离休人员的心声、愿望、维权的要求,向各级领导反映。老年人晚年的七彩生活,漫步山河的感受,夕阳似金的喜悦,学苑金秋的硕果,康乐身心的体验,老有所乐、所学、所为的情思,或文或诗或论,在“简报”中得到充分的展示。那美文情韵犹如每年一度,不、今年是三度飘香的桂花,为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增添了温馨和情趣!让我们共同携手,来垦殖、浇灌、看护好这方老年的精神花园,让它年开四度,常开不败!

 

 

生活获得最大的快乐

——校退管会举行复旦大学退休教职工2007年新春联欢会

 

1228日,校退管会举行复旦大学退休教职工2007年新春联欢会,上千名老同志兴致勃勃地观看了文艺演出。校退管会常务副主任陆昌祥发表新春致辞。

陆昌祥首先代表党委副书记、校退管会主任王小林向各位老同志,致以新春的热烈祝贺!他说,我校退休的老同志,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厚积的学识财富和宝贵的工作经验,是科技教育战线上的老将、老兵,退休后还有不少同志继续耕耘在育人、科研的阵地上,为复旦继续做出奉献。我们希望大家在注重身心健康的同时,继续关注学校的发展,提出宝贵的建议,并且能够在晚年生活中获得更大的快乐!

现在,正是我校人员退休的高峰期,每年正以300位的速度递增。目前退休的高级职称人数,已经超过在职的高级职称人数。为了做好退管工作,学校退管会实施“二级管理”,各退管分会的联络员和联系人,努力为大家服务。

陆昌祥希望大家积极参加老年大学和社区文化活动,丰富自己的晚年生活,结交朋友,增进友谊。为社会增加稳定的力量,为国家作出自己的贡献。

文艺演出以气势磅礴的《在灿烂的阳光下》大合唱开始,别有风味的《踢踏舞》、《举杯吧,朋友》、《竹梦》等舞蹈,引来阵阵掌声。木兰双环操、《爱我中华》双球操,动作整齐、优美。京剧《贵妃醉酒》,越剧《金玉良缘》、《贺老六成亲》,沪剧《地铁魂》《卖红菱》选段,赢得戏迷的赞扬。

演出期间,主持人不时组织趣味抽奖,大礼堂一片欢声笑语。小组唱《遥远的地方》、女声独唱《祝福祖国》和时装表演把联欢会推向高潮。

 

读者的话

 

增加退休金何时兑现

——答读者问

经济学院   王克忠

 

     最近有读者来信给退教协,询问企业系统退休人员增加的退休金早已兑现,为什么高校等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增加的退休金迟迟不能到位?信中还反映社会上有人称退休金是对退休人员的一种“照顾”,“不应计较多少?”还说知识分子的退休金“本来就高了,比你们低的还多着呢”,等等。退教协将来信转给我,请我就有关问题作答复。下面谈谈我所了解的情况和认识。来信谈到的内容实际上是三个问题:一是事业单位增加的退休金何时兑现?二是事业单位退休人员该不该“计较”或增加退休金?三是事业单位劳动者退休金水平高于企业单位劳动者水平是否合理? 

对第一个问题,据我了解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增加的退休金是肯定要兑现的,而且将会在近期兑现,计发时间也肯定从200671日开始。至于迟迟不兑现的原因可能有多种。一是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结构比较复杂,要处理的问题较多;二是机关事业单位在职人员的增资与退休人员增加退休金的关系要处理好;三是事业单位退休金增加的标准,如听取多方面意见,还要处理好与企业中高级知识分子退休金的关系,等等。

再说第二个问题,那种认为退休金是对退休人员“照顾”的“观点”是一种误解。其实退休金不是“照顾”,更不是什么人的一种“恩赐”。退休金是劳动再生产的必要费用,来源于劳动者劳动时期过去的劳动积累,其实质是劳动者劳动报酬的延期支付。正因为这样,它是有高有低的,它的计发标准依据是劳动者劳动时期提供的劳动质量和数量,因而一定程度上体现着按劳分配规律的要求。

退休人员还有分享经济和社会发展成果的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老年人“有享受社会发展成果的权利”。这是因为生产力的发展是有历史继承性的。现有的生产成果包含了上一代劳动者的贡献。具体说,就是退休人员在劳动时期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剩余产品,即用于扩大再生产的积累。这些积累已转化为厂房、机器、设备等生产资料和各种基础设施。如果没有前人的这些积累,就没有今天的生产,又怎能进行扩大再生产?这里还必须指出,由于我国长期实行低工资制度,当时的劳动者不仅把剩余产品交给了国家,而且把一部分必要产品也交给了国家用于积累,用于扩大再生产,从而为加快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为今天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这是较早退休人员退休金水平普遍低的一个主要原因。今天社会经济发展了,在职人员的工资水平及其生活质量也迅速提高了。在这样的条件下,完全有条件也应该让长期领取低工资的退休人员相应提高退休金水平,分享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果。这是合情合理的,也是完全合乎经济规律的。这样的“计较”没有什么错,怎么能用“比你们低的还多着呢?”这样的借口来否定退休人员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合理要求呢?

至于第三个问题,即事业单位劳动者退休金水平比企业劳动者退休金高的问题,本来不是什么新问题。马克思早就指出,复杂劳动“需要较高的教育费用,它的生产要花费较多的劳动时间,因此它具有较高的价值”(《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223页)。所以提供这种劳动的劳动者理所当然地应给予较高工资。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具体说原因有三:一是两个系统劳动力结构是不同的,前者是以脑力劳动者为主的,后者是以体力劳动者为主的;二是两个系统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是不同的。前者与后者相比,提供的劳动一般属于高质量、高强度、高复杂的劳动。三是两个系统劳动再生产费用也是不同的。一般情况下,前者的劳动力再生产费用比后者高得多,这些都决定了事业单位劳动者,特别是其中的知识分子退休后的退休金水平对比企业劳动者的退休金水平高,企业中已退休的高级知识分子的退休金也将向事业单位同类人员靠拢。这是完全符合客观规律的,也是广大工人群众能理解的。这样做也能鼓励更多的工人通过各种途径和自己的努力,把自己提高到科技人员,包括高级工程技术人员的水平。总之,正确处理在职人员与退休人员之间及退休人员内部不同行业之间,包括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之间的分配关系,是建设社会文化和谐社会、加快向自主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方面。

 

 

《中国老龄事业的发展》白皮书发布

法学院 修义庭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61212日发表了《中国老龄事业的发展》白皮书,这是中国第一次发布关于老龄事业发展状况的白皮书。老龄事业与我们每位退离休人员关系密切,退教协让我对白皮书的内容在这里作个简要的介绍和说明。“白皮书”由“前言”和七部分组成。在“前言”中,指出了我国人口年龄加速的态势:2005年底60岁以上老年人口近1.44亿,占总人口的比例达11%,而且正以年均3%的速度增长。为此政府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确立了“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老龄事业的发展目标,并制定老龄事业发展规划,健全老龄工作体制,鼓励社会广泛参与老龄事业发展,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白皮书”的第一、二项是关于国家建立养老机制和养老保障体系。近年来,中国逐步建立健全政府、社会、家庭和个人相结合的养老保障体系。例如建立城镇养老保险体系、农村养老保险体系、贫困老年人救助制度和临时性生活救助制度,开展慈善救助和社会互助等。

    第三项谈老年医疗保健。政府建立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积极采取多种补充性医疗保障措施;积极开展针对老年人的专项医疗救助和康复救助活动,并加强对老年医疗卫生工作的规划和领导。

    第四项主要强调要为老龄社会服务。政府大力发展为老龄服务的设施和采取各种措施,不断改善老年人居家养老的支持环境,并培养为老龄服务需要的管理和服务人才。

    第五项是老年文化教育问题。逐步建立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的综合性老年活动中心。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以及公园、园林、旅游景点等公共文化场所,都应向老年人免费或优惠开放;大众传媒和文艺界也应面向老年群体创作和扶持各种有益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保障老年人受教育权利,推动老年教育事业迅速发展。

    第六项是谈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组织以老年知识分子发挥科技知识和业务专长援助西部地区和本地欠发达地区为主要内容的“银龄行动”。实施“爱心助成长”志愿服务计划。中国老教授协会、老科技工作者协会、老年法律工作者协会等社会团体,组织老年知识分子继续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第七项是关于老年人合法权益保障问题。宪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都明确规定了老年人的权利以及侵害老年人权利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司法行政部门应积极做好老年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工作。各级人大常委会定期或不定期开展执法检查,推动政府有关部门依法履行职责,落实老年人的各项合法权益。

    “白皮书”最后谈到,中国的老龄事业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但是,作为有着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老龄事业还存在着问题和不足。今后,如何解决好老龄问题,促进老龄事业不断发展,任务十分艰巨。

 

夕阳生辉

欣欣枝上意

中文系 黄润苏

 

书案上,一盆水仙正含芳吐艳,碧绿润光的叶片,簇拥着晶莹剔透的花瓣。

感谢南方的朋友,不曾忘记我对水仙的酷爱,每到初冬便捎来几个水仙头,还总是提醒着如何进行水养,并望花期能赶上春节,以表示他的一片心意。

是的,我爱花。我爱兰的幽芳,荷的潇洒,菊的淡雅,梅的高洁。但我尤爱水仙。你看,那“酒杯形”单瓣水仙风姿翩翩,“百叶形”复瓣水仙韵味深长,围裙水仙明丽,螺旋水仙清爽。还有那红口水仙,黄色水仙……

我爱水仙,它耐寒知暖,是报春的花;它白玉无瑕,是素洁的花;它只借清水成长,是谦逊的花;它风鬟雾鬓,是质朴的花……

我爱水仙由来已久。记得还在儿时,每年除夕,我们姊妹总要“守岁”。窗外,雪花飘扬。我们在火盆里加足了炭,节日的纱灯把堂屋照得通红,案上的鲜花美果不时散发出浓郁的香气,不用说,这鲜花中总少不了一两盆水仙。

最难忘的是那次除夕,大姐要我们专赏水仙。大家不拘一格各出一个有关水仙的节目。大姐带头朗读了她的《咏水仙》诗:“翠带映波长,灵妃试晓妆。云鬟无俗饰,玉骨白天香。梦逗琼瑶苑,神驰素藕塘。与梅应有约,寒岁报春光。”二姐写了幅斗方,上面是“不许淤泥侵皓素,全凭风露发幽妍”的古人诗句。三姐画出一幅题为《相与报春来》的水仙红萼图。我和妹妹也合唱了一首《不是人间富贵妆》的歌。充满诗情画意的水仙给我幼小的心灵留下深刻的印象。

然而,我真正认识水仙、爱上水仙还是我在大学教书时和我的学生小陈接触之后。

那是在讲散文时,我引了古今两例——《爱莲说》和《茶花赋》来说明散文的寓意和联想。课后,为了给他们添点写作的素材,我带他们去看了一个画展。在题为《春暖花开》的水仙图前,我和小陈默立欣赏良久。

小陈是福建人,他家是几代花农,种的就是水仙。小陈告诉我许多关于水仙花的知识。全世界水仙有三十多种,变种更在千数以上。我国水仙自唐代得名,不仅是观赏花卉中的精品,还能提香、制药、创外汇。

“谁都爱水仙,它又美又香,更没有娇气。只须将水仙头往水里一放就会开花。哪晓得这水仙头可大有来头,单培育期就得三年整。对,老师,我的作文就从这里去写,行吗?”

在评讲课上,小陈的《水仙赋》获得全班一致好评。第二天,校园里广播出这篇文章:

“美丽的水仙,春的使者,它把美送到人们的心灵。

“……赞赏之余,你可知道,水养三月就开花的水仙头竟要耗去花农三年心血!花种下后,从‘霜降’到翌年‘芒种’须保护它度过寒冬。从‘芒种’再到‘霜降’,得使它避暑夏眠。如是三年反复,花种便育成拳大的水仙头。水仙头贮藏起丰富的养分,只借一勺清水就可四处为家。春节到,这‘得水能仙天与奇’的凌波仙子便来在你的窗台、书案,为你添得多少美好气氛。”

……

从那以后许多年过去了。前些日子,一个初冬的下午,当我下课回家,一进屋就看见案头放着水仙头和信。“哦,小陈!”我知道那是他寄来的。

当天晚上,我打开画笺,给小陈写了一幅淡墨水仙图。题云:

奇卉有清芬,寒霜几度侵。欣欣枝上意,报与岭南人。

 

 

情系摄影 愉悦人生

校医院  蒋以山

 

十月,天高云淡,阳光和煦,大地一片金黄,是收获的季节,是金秋的十月。藉十九届敬老节之际,复旦老年摄影沙龙的摄影爱好者将近年来的摄影作品向老年朋友和师生作汇报展出。这100幅照片从不同的视角反映校园风情、老年人丰富多彩的退休后生活、壮丽的山河、异域风光和多姿的动植物。摄影沙龙的成员经常背着照相机走南闯北,深入社区,用摄影爱好者敏锐的观察力捕捉美丽的瞬间。

我和老伴黄琼琼也是摄影沙龙的成员,在这次影展中也提供了几幅摄影作品。其一是长幅《复旦鸟暇》。我是从“皇冠”楼的高空取景俯拍,由三张照片拼接而成。侧逆光中画面清晰、立体感强烈,使复旦的全景一览无余。时值复旦百年校庆,条幅标语、红旗等点缀其中,更显节日气氛,受到老年复旦人的喜爱。

黄琼琼的《百年复旦》,也是复旦百年校庆时从“皇冠”顶楼俯拍的。在树木和草坪的绿色丛中显现复旦老校门、中轴线道路两旁的子彬院(数学楼)和相辉堂,光线柔和、画面布局合理,体现历经百年沧桑的复旦新貌。这幅作品获2005年杨浦区“蒲公英”杯摄影大赛佳作奖,入选上海画报2005“圣特丽墅”杯上海印象摄影大赛,并刊登在《上海画报》2006年第一期。

我们老两口不仅酷爱摄影,还喜欢外出旅游;除了游览国内名山大川,还去了欧洲和澳洲尽揽异域风光。美丽的大自然,红花绿树,绚丽的云彩,山川湖海千变万化的光影,也都成了我们取之不尽的摄影题材。与大自然接触,能享受阳光、空气给人类的慷慨恩赐,千姿百态的绚丽风光更使人心旷神怡,陶冶情操、锻炼身体;也给创作带来灵感,给摄影者留下永久的美好记忆。黄琼琼拍摄的《花蕊》,就通过侧光,把郁金香的花蕊展现在人们的眼帘,色彩鲜艳、光影效果强烈,很富有立体感。这幅作品获2006年上海市科技教育系统“优秀摄影作品”展的优秀作品奖。

复旦老年摄影沙龙成立八年多,两个校区现有100多名会员,通过讲座、交流、观摩、参观、旅游、实践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每个成员的创作水平都有所提高,作品的质量逐步提高,不少成员在各级的摄影比赛中获过奖。我们两人在摄影沙龙中通过各种活动,与会员们互相学习,交流心得,感到心情愉悦,身心健康,充分展示了我们老年人夕阳似金的风采。

 

 

 

苏兴良

 

旭日冉冉升起,染红了东方的天际。蔚蓝的天空,清风追着白云,一朵朵一片片,悠然飘过。校园内丛树在晨风中翻动着叶片,沙沙有声;绿茵上的小草怀着露珠,晶莹发亮。这里没有杜甫笔下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景致,却也时闻树上小鸟的啁啾;越过枝头,光华楼的雄姿赫然在目,青天上一架架早班民航客机轰然而过;路上可见晨练者跑步的身影,清洁工在清扫落叶,给校园保洁、梳妆……。清晨的复旦校园,景色如此美丽、诱人,吸引着无数的晨练者,前来尽享这清晨世界赐予人们的良辰美景。

在校门内毛主席塑像前的空地上,每日清晨总有一队老年晨练者到此打太极拳。不论是春秋寒暑,阴晴冷暖,他们都准时出现在这里,映着朝霞,伴着乐曲,在太极拳的韵律中辗转腾挪,活络筋骨,舒展身心。他们中有离休老干部、年逾八旬的老教授,也有两鬓染霜的晨练爱好者,不时还有留学生和外籍教师加入其中,在音乐的伴奏下,时而作练功十八法,时而打太极拳,时而舞太极剑,队伍齐整,神情专注:野马分鬃,白鹤亮翅,金鸡独立,弯弓射虎……,一招一势,规范整齐,以优美的身姿演绎着太极拳连绵不断的律动,连附近草坪上觅食的麻雀也立足翘首,大花盆里的鲜花送来清香,路上行人不时驻足观看。

说起这支太极拳运动队,还得追述到十四五年前的往事。那时学校体育部的老教授李锡恩先生退休后,仍不忘普及群众性的太极拳运动,每天清晨都到邯郸路南侧的大操场,传授、带领人们打太极拳。什么练功十八法,简化太极拳,八十八式太极拳,一招一势,他都认真讲解,表演示范,直至把三套拳法传授完毕。李锡恩先生谢世后,这支队伍便移到校门内毛主席塑像前的地方继续晨练,体育部的林秀英教授又接过班,教大家学练了太极拳四十二式竞赛套路和太极剑,丰富了太极项目的内容,吸引了更多退休教师前来参加。不论是冷风习习的冬日,还是闷热难耐的炎暑,大家都迎着朝晖汇集到这里,准时演练起来。

太极拳队的成员们天天早晨在一起做运动,大家都成了熟识的“拳友”,见面时感到格外亲热。打过几套太极拳,不仅感到浑身轻松,精神饱满,心情舒畅,大家还能常常在一起聊聊天,交流信息,传递友情,或相互切磋拳法,彼此关怀帮助。新加入者受到欢迎,老队员不吝主动示范、热情带练;如果有谁几日未来晨练,往往要打个电话,问问是否无恙?谁家儿女结婚,不忘要带些喜糖,使欢乐让大家共享;外国朋友离开时大家合个影,留作纪念,从而结下了友谊,康乐了身心。正如有位老者在诗中写的那样:“在这里我们彼此体贴关爱入微,/在这里我们施展身手云蒸霞蔚”;在这里生活变得“有滋有味”,情操得到陶冶和滋润。

“明天见!”他们打完了拳,彼此打着招呼,带着一身微汗,挥手告别。一阵晨风袭来,送来了清凉和花香。树上白头翁的几声鸣啼,伴着树叶的簌簌吟唱,仿佛是一首幽幽的晨曲,献给那些沐浴晨曦的人们。

 

 

《曦园心影》征文选登

 

师恩永驻心头

刁承湘

 

我在原上医大学习、工作了整整四十个年头,经历了从学生到医生、再到教学管理干部,沐浴上医大的优良传统和校风,特别是许多老师的悉心指导和教育。难忘母校的恩师们,今记述我在上医的二三事,以表达我对他们的衷心感激之情。

 

郑教授亲自辅导我学解剖

从进上医大至今已40多年,期间接触过的一些人与事,至今记忆犹新。

我于1963年考取上海第一医学院医疗系。当时考进医疗系的很多人都是中学里的学习尖子,我在上医的学习成绩只能算中下水平。入学不久,我就担任班级团支部书记,因此,学习上一点也不敢放松。196412月的一天中午,解剖学教授郑思竞(那时学校教授、领导有在班级蹲点的制度)来我们班级参加毛主席著作学习小组的学习活动。我问郑教授,学习解剖有什么窍门吗?他对我说:“解剖这门课要下苦功,今天晚上你到解剖陈列室来,我给你讲讲学解剖的方法。”

晚饭后,我带着解剖学教科书和图谱独自来到一号楼底楼的解剖陈列室,迎面扑来的是浓浓的福尔马林气味,刺激得我两眼直流泪,看到一具具尸体,加上天气又冷,真让我不寒而??/SPAN>。不一会儿,郑教授来了。他和蔼可亲地拍拍我的肩,笑着说:“看到这么多尸体,害怕了吗?”我点点头。郑教授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他说:“要做名好医生,一定要学好解剖学。对人全身的骨骼、肌肉、神经、血管及各自的走向及其功能、解剖位置必须了如指掌,并能牢牢记住。”又说:“解剖学是门古老的学科,学起来有点枯燥,但它是重要的医学基础学科,必须学好。”接着他拿起钳子,边讲解边给我找有关的血管和神经,还教我如何区分动脉和静脉,并指导我自己在标本上操作。他说:“要学会对着标本看图谱。”我笨手笨脚,不小心碰断了一根血管。郑教授虽未批评我,但很严肃地告诉我:“做医生一定要仔细,如果一个医生在手术中误伤了一根血管,那可是人命关天的事,所以我们在标本上也一定要仔细,从现在起你就要记住:我将来是个医生,要认真、仔细、耐心地对待每一次实验课。”

9点了,当我离开陈列室时,郑教授又认真地对我说:“班级干部要带头学习好,有什么困难再来找我。”在以后的学习日子里,我不敢怠慢,每次上课,郑教授也似乎都特别关注我,有时还会走到我身边单独考考我。

上医校园有很多郑思竞教授这样的老师,他们在思想上关心学生,业务上细心指教,正是在各门功课老师的教导下,我们养成了认真、仔细、勤奋、严谨的学风,让我们这些学子受益一辈子。

 

医生必须处处想着病人

我们临床实习时,文化大革命还未结束,但临床带教老师还是秉承上医的传统和作风,对学生严格要求,认真带教,千方百计把我们耽误了的时间补回来。

在内科实习时,带教我们的罗忠芬老师第一天就要求每个实习医生的口袋里必须备一本小簿子。她说,这本小簿子要随时记下老师查房时对病例分析和处理的要点;记下自己实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记下你在临床观察中的新发现,还可扼要记下自己的实习体会。在检查病人时,罗老师一旦发现病人的阳性体征,就会指导我们亲自触摸病人的肝脾,以掌握正确的触诊手法;当听到病人心脏杂音或肺部??/SPAN>音时,又会让我们亲自听诊,并用自己的语言去加以描述。罗老师还特别嘱咐我们,冬天天气很冷,切勿用自己冰冷的手去触摸病人,也切勿将冰冷的听诊器放到病人的胸部(当时医院里没有暖气设备),而要将手和听诊器放到自己的棉衣里使其温暖。她说:“医生必须处处想着病人,你们可别小看我提出的这些要求。”在以后我们跟随罗老师查房时,她确实都是这样做的,她给病人听诊时总是小心翼翼地将听诊器放在病人的内衣外,而且总要将被子轻轻盖上,她的言行成了对学生无声的命令,学习的榜样。

外科实习,手术台上实习医生主要是“拉钩”,主刀医师会结合术中所见进行指点,手术结束前若不是大手术也会让我们学习缝皮肤。有一次带教老师让我缝皮肤,必需是自己打结。尽管上台前我们也练习过打结,但在台上第一次带着橡皮手套打结,心一慌,打结就不利索了。带教老师很生气,对我说:“你下去吧,在台下好好练习打结,不能在病人身上练习。”

这些事至今记忆犹新。在上医的教学过程中,有学生实验报告写得不合格,被退回重新写;有病史写得不好,被查房的教授将病史扔出窗外,这都出于一个“严”字,在老师的严格要求下,培养了我们严谨的学风,处处想着病人。我们留校工作后,当然也传承这些做法和精神,严格要求学生。

 

什么叫一丝不苟

毕业后我被分配到妇产科医院当医生,主要工作在产科和婴儿室。

刚进医院的产科住院医生仔细观察产程,及时作好记录,这是必修课。一天中午,我正在观察一个已临产的产妇的宫缩,听胎心,产科主任高秀惠老师走进来,她检查我记的产程记录,低声细语地对我说:“你再仔细看看产妇的情况,检查一下你的记录,看还缺少什么?”我看看产妇,又看看自己记录的内容,真被高老师问哑了。高老师以她丰富的产科经验告诉我:“你看现在产妇是大汗淋漓,辗转不安,呻吟不停,宫缩很紧,说明已正式临产,你要注意胎心和宫口开启的情况,这些都要自己记下。只有注意这些细节,才会懂得怎样去观察产妇,才能看到正常的产程中预料不到的变化。”当高主任看到产妇的床边柜上放着中午的饭一动也没有动,马上又叫来负责护士,吩咐说:“产妇现在很痛,体力消耗也很大,你们要劝她进食,喂她吃饭。”这时,产房里的另一产妇因疼痛难忍,大声呼叫和呻吟,一个实习医生不耐烦地说:“叫什么叫!怕疼,怕疼结什么婚!生什么孩子!”这话被高秀惠老师听到了,她非常生气,严厉地批评了这位实习医生,并要她向产妇道歉和认错。高老师又走到产妇面前关切地说:“喊叫会消耗体力和精力,你张口呵气,有利于产程进展。”高老师在产房里经常挂在口头的一句话是:“分娩产妇将自己和胎儿两条命都交给了我们,我们的工作一定要一丝不苟。”

后来我又轮换到新生儿室,有正常新生儿和早产及病危的新生儿。一到新生儿室,钱水根老师就告诫我:“现在孩子生得少,我们的责任重大,一定要仔细观察,一丝不苟。”他还要求我,一定要亲自学会为早产及抢救婴儿打头皮针,根据体重计算输液量,根据心率、呼吸,控制输液速度。

产科和婴儿室工作的几年,让我真正体会到什么是一丝不苟,医生为什么要一丝不苟。在上医这片土地上,有我成长的经历,有我青春的记录;这里,还有许多教育和指导我成长的老师,有许多难以忘怀的回忆和值得传承的精神,这都永远激励我奋进、奉献!

 

 

难忘的几段记忆

管理学院  华宏鸣

 

年逾60,总有一些人生阅历的积累,我的数百本大大小小的照相册记录着我从小学到大学,从国内的多个不同工作岗位到多次出国累计达十余年的国外生活、学习和工作,从在职教授到退休后的丰富多彩的再就业和活动,……面对着这数千张照片,我问自己有哪些照片是我记忆最深的,我脑海里立即浮现出下面的三张照片,因为它们记录着我最难忘的几段记忆。

 

一、苏老赠孔先生的题词

在第一张照片中,站在左边的是我,站在右边的是孔宪锋先生,中间是苏步青先生的一幅题词。孔先生是美籍华人,是美国马里兰州立大学生物学系教授,也是我校特聘名誉教授。他曾多次来我校讲学,与我校生物系有着密切的合作关系。他对我校在马里兰州立大学学习的学生和访问学者也倍加关照,常在节假日邀请他们到他家做客。

我于19869月至19882月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马里兰州立大学Baltimore(巴尔的摩)分校管理学院政策科学系学习,有机会多次参加孔先生家中的聚会。有一次在聚会中与孔先生闲谈时,他特别提到老校长苏步青先生。他非常仰慕苏先生的才学和为人。他说他在浙江大学访问时曾看到过苏先生的一幅题词,字写得苍劲有力,内容也非常好;并说他将要移居新舍,希望在新舍里能有苏先生的一幅题词。但考虑到苏先生已年逾80,觉得不便开口。我为孔先生的诚意所感动,抱着试探的心理给苏先生写了一封信,谈及了孔先生跟我的这段谈话。没有想到苏先生接到信后,立即为孔先生写了一幅字,并通过校办告诉我夫人题词已完成。我夫人如获至宝立即裱好,并把消息告诉我。我为苏先生能对我这样一个普通教师的信做出如此迅速的反应深受感动。孔先生听到这一消息更是喜出望外。在他19973月份再次访问复旦时,我夫人将苏老的题词送到了他的手里。他回到美国后,又一次邀请我们在马里兰大学的复旦人到他的新居聚会,当众展示了苏先生的这幅题词,并拉我和他站在苏先生题词的两旁照了这张照片。他还托我带一张照片送给苏先生,以表达他的感激之情。我们大家在欣赏苏先生的优美苍劲笔锋的同时,更为先生在题词中散发出的精神所感动和鼓舞。

苏先生这幅题词的内容是:

“初上教坛而立年,今逾八十转流连,漫誇桃李满天下,更盼风光润大千。居恐偷闲成敝屣,退思补过着新鞭,平生最是难忘处,扬子江头浙水边。”

先生回忆了50余年的教坛生涯,并不以桃李满天下而满足,80高龄的他还“更盼风光润大千”,关心着国家和社会;他不愿闲居虚度年华,而是以“退思补过”的情怀要为社会再作新的奉献。当时还年轻的我,感到苏先生年逾80还不敢偷闲,我们当如何珍惜年华呢?正是在苏先生这一精神的感召下,我不敢怠慢,非常珍惜在美国的学习时光。作为访问学者,本来我可以不参加考试,但为了检验学习效果,我选择了每门课程都参加考试,而且每门课都取得了AB的好成绩。正是由于这段经历,使我回国后能转到管理学院工作,并在这一领域承担了多门课程的教学,完成了十多个研究课题,发表了60多篇文章,出版了5本书,并晋升为教授。

现在,我已经退休,再读苏先生的这一题词,更有新的感受。我今虽年逾60又算得了什么呢?苏先生年逾80仍不敢偷闲,我们就是要像苏先生那样,年老不服老,更要“着新鞭”。

我喜欢这张照片,从心底里仰慕苏先生的为人和精神。

 

二、与谢校长和韩大使的一次面会

在第二张照片中,站在前排的是谢希德教授,后排中间是韩叙大使,右边是大使夫人,左边是我。

这张照片是1987430日摄于孔宪铎先生家中。这次聚会是孔先生专门为迎接谢校长的来访举办的。这一次,他不仅邀请了在马里兰大学的部分来自复旦的访问学者,还邀请了一些美国朋友和在美国定居的知名美籍华人,如马里兰大学巴尔的摩分校校长Hooker教授,马里兰大学College Park分校物理系系主任刘金生教授,美国知名的华人社会学家薛君度教授等30多人。韩叙大使和夫人也应邀出席了这次聚会。使我没有想到的是谢校长还专门把我介绍给韩叙大使和其他一些与会者。她还以比较多的时间问及我在美国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当她得知我参加每门课程的考试,成绩都在AB,已经拿到了10多个学分时,非常高兴,并鼓励我好好地读下去。韩叙大使在旁边听了我们的谈话也非常高兴,说你们在美国的良好表现是在为中国人争光和争气,并邀请我和谢先生与他们夫妇一起照了相。谢校长的亲切待人引起与会者的关注,有人竞误认为我是谢校长的儿子,刘金生教授还当着她的面问我这一问题,谢校长当即回答说:“我哪有这样高大的儿子。”我当时听了非常感动,随口说出了一句心里话:“谢校长对我们青年人的关心就像慈母一样。”

 

三、与Hooker校长一家人的合影

在孔先生招待谢校长的那次聚会中,我还有机会与马里兰大学巴尔的摩分校校长Hooker教授做了较长时间的交谈,Hooker校长十分关心我在巴尔的摩分校的学习和生活。当我向他谈起我在参与“马里兰政策研究所”的一个研究课题“对马里兰大学巴尔的摩分校在马里兰州的经济影响的研究”时,校长非常感兴趣,并说如果在研究中需要他的帮助,尽管找他。他还把校信息中心负责人Karlson先生的电话和E-Mail地址告诉我,让我在需要资料的时候去找他。后来Karlson先生对我的帮助确实很大,使我免除了很多查资料的烦恼,只要我需要什么资料,Karlson先生就会通过E-Mail传给我,大大地提高了我对这一课题的研究速度和效率,使我能在19882月回国之前顺利地完成了这一课题。

当我将这一课题报告送给Hooker校长时,他看了非常高兴,说这是为学校做了一件好事。当他得知我即将回国时,感到很惋惜,特地于198823日在巴尔的摩市很有名的Baltimore Club Center以家宴的方式宴请了我,参加这次宴请的只有他的夫人和女儿,于是我就有了这第三张照片。他以这样的方式为我送行是我没有想到的,是极少数中国在巴尔的摩的访问学者能够享受到的礼遇,我认为这是对我在巴尔的摩学习成果的最高奖赏。

提到这一研究课题,不得不使我想起一位美国老师Allen Rosenbaum教授。当时他是“马里兰政策研究所”所长,也是我们政府政策课程的授课老师,他对我所做的作业非常满意。有一次他问我想不想参加一些研究课题,我当然对有这样的机会是非常高兴的。于是他把我带到他的研究所,向我介绍了“A Study on Economic Impact of Baltimore Campus of Maryland University in Maryland State”这一课题的设想,开始时由我和一位台湾同学一起做,但不久这位同学提前回台湾了,就由我一人来完成。Allen Rosenbaum教授治学非常严谨,知识面非常广,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思路非常开阔,接受他的指导,使我获益匪浅。我回国后能比较好的完成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重大课题等多项研究项目,并取得了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等的较好成果,与在美国的这一段研究经历有着密切关系。不到一年的时间内我独立完成了这一研究课题,也是Rosenbaum先生没有想到的,因此他非常满意。在我快要完成课题的时候,他问我要不要留下来攻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鉴于我当时已完成了29个学分,读满36个学分就可以拿到硕士学位,他估计我再花2年的时间就可以拿到博士学位。他的这一提议当然使我非常高兴,但我提及我是访问学者,按原计划一年半的时间已经期满,一般说来转读研究生是不可能的。他说他可负责我转读研究生的一切手续,只要我愿意留下来就行。就我当时的心情来说,我确实是非常愿意的。于是他就去帮我办有关手续,我就向学校写信,希望再延长2年在美国的学习时间。2个星期后,他告诉我,他已为我办好转读研究生的手续;但我却告诉他,我收到复旦外事处正、副两位主任的分别来信,他们在信中都强调“我没有读研究生的任务,希望我能按时回国”。因为当时我是以复旦外事处工作人员的名义,由谢希德校长亲自推荐作为访问学者到美国读书的。这对我来说确实是一个两难问题,我的内心非常矛盾。读研究生是我梦寐以求的事,但作为外事处工作人员应带头遵从学校的安排,按时回国。经过再三考虑,我毅然地选择了按时回国。我的这一决定使Allen Rosenbaum教授感到非常失望,也使很多当时在美国的中国留学人员感到意外。当时还有人来向我说:“华老师,我们跟你说,看你会不会留下来,只不过是与你开开玩笑,你留下来是理所当然、顺理成章的事”。我还是按时回来了。

回校后,每当谈起这件事的时候,常会有人问我后悔不后悔,而我的回答是“不后悔”!因为我认为,我是复旦人,我的成长和我能够取得的任何成绩都离不开复旦,离不开复旦的背景、复旦的培养、复旦的条件、复旦的支持。现在我退休了,我心里还记住一句话——做一名真诚的复旦人。

(编者按:原稿附有这三张照片,由于“简报”打印的限制,只能割爱,在此谨向作者致歉)

 

 

海外见闻

 

澳洲纪行

出版社  林溪波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由复旦大学摄影沙龙部分成员组成的赴澳旅行团,一行十三人由上海和平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瞿小姐带队,于1031日乘KA891班机飞抵香港。夜幕下的东方之珠,华灯闪烁,十分迷人。香港候机大厅灯火通明,有的成员抓紧抵港间隙,忙于和香港的亲友通电话,愉快的笑容写在脸上。

111日凌晨,我们登上澳航班机。经过长时间的空中飞行,我们于当天中午抵达布里斯班国际机场,步出候机大厅,澳洲旅行公司的导游小姐手举“复旦大学蒋以山”的牌子迎接我们,经过简短寒暄之后,她让我们把手表统一为澳洲作息时间,然后乘坐挂行旅车的面包车,直奔布里斯班市的华人饭店。老板是广东人,吃的是中国菜,真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布里斯班是我们这次旅行的第一个城市,面积1220平方千米,人口约140万人,它有“北方门口”之称。当天,我们游览了袋鼠角、故事桥、市政府广场、世界博览会旧址、南岸公园等胜景。袋鼠角是一块悬崖峭壁,具有100多年历史。有着70多年历史的故事大桥,六条车道,两条人行道,将该市南北连接起来,对布里斯班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市政府大厅位于乔治国王广场附近,是该市的中心和标志。我们仰望这座古典式风格的雄伟建筑,眼睛一亮。它顶部是高达92米的钟塔,气势非凡。对面四座十分讲究的青铜器,是1988年意大利赠送给布里斯班市的四件艺术品,分别代表音乐、文学、哲学和数学。三个雕塑铜像:一个是昆士兰州的女权运动代表人物;拿着一本书的男士,是一个土族文化的收集者,其主要作品是土族的诗歌……

南岸公园是1988年万国博览会的会址,在此我观看了澳大利亚的国树——桉树,国花——金合欢,花呈金黄色,美丽动人。这里还有一座小巧玲珑的尼伯尔建筑,雕刻精美,古色古香,整座建筑由楠木构成,龙的形态生动,钟的造型别致,熠熠生辉,令人赏心悦目。广阔的公园内有热带雨林、人工海滩、青葱庭园和野生动物保护区,各种各样的优美景致令人流连忘返。

夕阳无限好,心潮逐浪高。我们终于来到仰慕已久的黄金海岸。绵延32千米的海岸地带是澳大利亚最著名的海滩休闲旅游区。面对金色的沙滩和碧波万倾的南太平洋,我们情不自禁地脱去鞋袜,卷起裤脚管,赤脚踩着柔软的细沙,踏着波涌的浪花,和大海亲密接触。大家频频举起数码照相机、录像机轮翻拍照、录像,忘情地追逐海浪在沙滩上嬉耍,趁着落日的余辉给沙滩洒下的金色光芒,尽情拍照留念。

凯恩斯是我们赴澳洲旅游的第二个城市。它四面环山,城市面积25平方千米,人口13万人,其中华人约2000人。中午,我们到达热带雨林的保存地,并在文化村附近的自动餐店享用自助餐。下午开始参观果树村,观赏热带亚热带水果:荔枝、木瓜、洋桃、可可、甘蔗、波萝等。其间,文化村的库莲达土族人给游客表演舞蹈。表演者赤裸上身,下身穿戴各种饰物,面部和全身化妆粗犷,分别表演欢迎之舞、驱蚊之舞、警告之舞、沉默之蛇、分离甜树、食火鸡之舞和跺脚舞。舞蹈动作粗犷、简练、精干。随后,土族人还在专用场地为游客表演吹奏土族乐曲,教游客玩耍像镰刀造型的抛撒玩具,让我们体会澳大利亚的多元文化。

大堡礁仙景是游客最感兴趣的景点之一。上午,各人拿着浴巾,穿着凉鞋,戴着太阳帽,兴致勃勃地来到码头,乘上大猫号豪华游船出海,游览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大堡礁。这里风光明媚、碧水蓝天、骄阳似火,游客兴趣盎然,有的换上泳衣、泳裤,投入大海的怀抱,有的踏浪戏水,拍照留念,玩得尽兴,玩得开心,仿佛大家都变得年轻了。下午,我们又乘坐玻璃旅游船,观赏这里的世界上最大的海底珊瑚群。其种类繁多,千姿百态,有硬珊瑚、软珊瑚、珍珠形珊瑚等。在这“海底花园”里,游客看到五彩斑斓的热带鱼,1500多种的鱼类让人目不暇接。喂鱼的精彩场景让人情不自禁,兴奋异常。

悉尼是我们澳洲之旅的第三个城市。它是澳大利亚最古老、最大的城市,其人口约310万人。举世闻名的悉尼歌剧院,雄伟壮观、造型奇特、令人叫绝。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它像几只洁白的大蚌侧卧海边;在乘豪华游轮环游悉尼港时,远远望去,它又似数层重叠的白色风帆,欲乘风远航。附近建有世界上最大的单孔桥——港口大桥,其桥头上建有桥塔,高达95米,十分壮观,它和悉尼歌剧院一样,已成为悉尼的象征。高达324.8米的悉尼塔,是南半球最高的建筑物。在夜幕降临的时候,我们乘电梯登上塔楼,观赏悉尼市的美丽夜景,将悉尼市的美妙风光尽收眼底,一览无余。我们还在塔楼观赏激光电影、动漫电影也非常刺激,大饱了眼福。此外,我们还游览美丽的邦蒂海滩、玫瑰海滩和入海口。

墨尔本是我们澳洲之旅的最后一站。它是澳大利亚的第二大城市,也是全球最佳居住的花园城市。我们在参观维多利亚国家美术馆时,看到了许多中国珍贵文物——汉代宝塔、制作精美的宝鼎和许多古代名人字画,心情很不平静;而雨中参观皇家植物园,别有一悉情趣。世界各地上万种植物和花卉,争奇斗艳,美不胜收,园内池塘里许多美丽的黑天鹅,十分逗人喜欢。 

澳大利亚是地大物博的国家,这次澳洲之旅给我们留下美好的回忆。

 

 

游加见闻

哲学学院 日 京

 

近几年,我曾多次去加拿大探亲,顺便游览了该国不少旅游景点,领受到大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的感染,收获真不小。我所去过的景点,概括起来就是:“两景”、“两城”、“两屋”、“两岸”、“两高”。限于篇幅,下面着重记述一下游览“两屋”的见闻。

加拿大有两座房屋建筑最使我难忘,一幢是白求恩故居,一座是国会大厦。白求恩是中国人民尊敬的加拿大朋友,他牺牲在中国的土地上。白求恩故居是一座复原构建得相当完美的白氏祖居和纪念馆,是人们特别是我们中国旅游者常去瞻仰的地方。该屋位于离多伦多一百多公里安大略省的格雷文赫斯特市(Gravenhrst),建于1880年,距今已一百余年。加政府为了将它改为纪念馆,特向后来居住该屋的长老会牧师以巨资收购,然后恢复白求恩诞生时的样式。室内陈设非常讲究充实,地上铺有高级地毯,墙上挂有名画,还有古代风琴等。楼上有两个房间作为展览室,这里有白求恩生平介绍的照片(包括在中国进行医疗活动的情况)。该纪念馆有三个特点:一是规格很高,它由加拿大公园局代表加政府外交部实施管理;二是不收门票,免费供游人瞻仰,但在门口置一玻璃箱,供人捐款用,上面写着几句话,大意是:“随意乐助,以作保养这座房屋之用,供后人永远纪念白求恩大夫”;三是纪念馆周围没有修建任何商店、餐馆,连出售纪念品的小店也没有,突出了这纪念馆的庄严肃穆的地位。

在加拿大白求恩大夫的纪念地还有两处:一处是他行医的地方——蒙得利尔市的康卡迪亚大学。校门外一侧不远的地方耸立着诺·白求恩大夫的全身铜像,高达六、七米,常引来行人驻足观看,仔细阅读铜像前的白氏事迹介绍;还有一处是白求恩工作过的维多利亚医院。医院大堂右边墙壁上挂着一块十分醒目的铜牌,上刻“诺尔曼·白求恩大夫曾在此工作1929-1933”。下面还有一小段文字介绍,并引用了毛泽东纪念文章中的语录。从上述三处白求恩纪念地,可以看到加拿大地方政府和医学界人士对白求恩的敬仰,也表达了对中国人民的敬意和友谊。

还有一座使人难忘的宏伟建筑就是加拿大首都渥太华的国会大厦。国会大厦由三栋维多利亚哥特式建筑所构成,外观宏伟庄严,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内部分中央区、东区和西区。中央区是参众两院的会议大厅,很有意思的是中央区后部是一间规模宏大的国会图书馆。参观了这两个大厅和图书馆后,使我感到文化气息似乎超过了政治气氛。而东区是枢密院和总理、外交部长的办公地方,让游人参观的是首任总理和总督的办公室。加国历史较短,至今只有120多年,当时欧洲人登陆这块土地也不过400多年,因此他们特别珍惜自己的历史,对艰辛建国创业的政府首脑,不惜用大量文字、图画和实物来介绍。这里还值得一提的是,如果是在6月至9月到国会大厦观光,在上午10时,还可以看到大厦前草坪上卫兵换岗仪式,这些卫兵穿着鲜艳红色制服,头上戴着黑色发亮的熊皮礼帽,换岗动作规范整齐,十分威武有趣,有“百看不厌”之感。

 

 

新西兰的陪审员

戴卫国

 

根据新西兰的法规,每一个适龄公民都有义务担任一定时间的陪审员,如果拒绝这一公职,将要受到法规条例的处罚。

2005年的某日,我儿突然收到当地法院的一张通知,他当时很吃惊,没有犯法,何来通知?拆开一看,内容是:××先生,你已被本院选中候选陪审员资格,请于某月某日到法院报到。

是日,驾车前去报到。一进法院,工作人员带领他来到会议室签名报到,已有四十多人在等待。片刻,法官来到会议室时全体起立。法官宣布请书记员带领大家参观法院的接待室、警员室、调解室、拘押室、民事办公室、刑事办公室、少年犯罪办公室,以及大小不一的审判庭等。然后,书记员从计算机中随机挑出十二名候选人名单,让其坐到前排席上,由法官、检察官和律师,依次对十二名候选人逐个提问:是否结婚,有无子女,有无同居伴侣,从事何种职业,健康状况,法律知识,本人或亲属有无犯罪记录等。原属个人隐私问题,如今在法官面前,只能“从实招来”。

第一轮提问完毕,二人因亲属有犯罪记录被淘汰,三人与警察有关系而出局,一人违反交通规则暂不选用。法官当即宣布:今天评选结果,六位当选,另补六位;今天结束,明天再来。

第二,法官为了提防候选人出现众多托词,如口语不行,没有法律知识等为借口以便逃避。法官有意用很慢的口语提问一位泰裔候选人:“我想你不会听不懂我说的话吧?”“是的”。“我想你不会有意逃避这次候选陪审员吧?”“是的”。法官马上说:“很好。你的英语听力很好,你的法律责任性很强,你足够承担起这份公职了。”泰裔候选人听后,哑口无言,只好从命了。

这次候选活动,一直持续到第三天下午,十二人的陪审团终于组成了。大家准备离去时,法官又宣布,为了预防意外,还要遴选二名候补陪审员。这样一直遴选到傍晚,才算结束。被选上的陪审员再经过一周的培训,组成一个陪审团,参与审理了三桩案件:离婚案、债务案和抢劫案。

一个月后,我儿又收到法院一封来信,拆开一看,里面写道:对你此番履行公民义务的行动表示感谢,附上××钮币支票一张,以弥补你三天的损失。天哪,支票中的金额只够一顿简单午餐费,却用来补偿三天的工资、泊车费和午餐费。这种弥补,真使人哭笑不得。

 

山水情思

 

纪游诗二首

外文学院  周叔彝

 

登武夷山

万仞天梯接上方,俯瞰云水尽茫茫。

千年古木生秋色,一线危空漏夕阳。

梵钟暮鼓回碧落,山村人语尚蛮荒。

自从网络通情愫,不复音书滞远乡。

 

游天台山国清寺

千载沧桑世,颠僧名独传。

山容犹苍翠,庙貌自新妍。

刘阮渺何处,神仙徒有缘。

登临探胜迹,纵目极遥天。

 

 

瞻仰先哲顾炎武故居

(外一首)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孙椿海

 

丙戌秋游昆山森林公园及千灯古镇,并瞻仰顾炎武先哲故居。归来有感,遂赋得七律两首。

 

瞻仰先哲顾炎武故居

 

久仰先哲顾亭林,今访旧居倍崇敬;

     为砭时弊“复社”入(1),一生不仕浩气存。

经世致用戒空谈,行已有耻博学文(2)

        少时喜读《日知录》(3),“兴亡”箴言永铭心(4)

注:(1)明末,为抨击时弊,提倡读书务实,经世陂用为宗旨的文人社团。

2)顾炎武认为圣人之道在于“博学于文,行已有耻。”

3)《日知录》,顾炎武以三十多年的读书心得而写成的著作,共三十卷。

4)顾氏在《日知录》中提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主张,后来成为爱国主义的名言。

 

游昆山森林公园

 

堤上丹枫红似火,岸边芦花白闪银。

冷落残荷馀梗折,悲凉寒蛩乏力鸣。

骚人常怨秋萧煞,未见万物生机孕。

正是枝残叶败处,千蕾万芽暗萌生。

 

 

 

 

 

 

老年文学研讨会在四川举行

苏 欣

 

1168日在四川都江堰市召开了“老年文学学术研讨会”,各地的与会者一百余人,上海有8人应邀参加。会议由中共都江堰市委宣传部、市文联和四川《晚霞》杂志社联合主办,市文联主席张武萌同志主持。分大会发言和自由发言两项议程,就老年文学命题、老年文学创作和发展、老年文学的现实意义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上海与会者还提出成立全国老年文学学会的倡议,受到与会者的热烈响应。

都江堰市是全国老年文学的策源地。早在1987年,诗人、作家陈道谟先生就发表“三谈老年文学”的文章,并主持成立了“玉垒诗歌会”,创办《老年文学》季刊(至今已发行41期),刊发老年文学作品200余万字,为全国老年文学提供了阵地。在都江堰市有关部门的领导支持下,他们还编辑出版两种约50万字的老年文学专辑和有百万字的《老年文学系列丛书》10册;并举办老年文学座谈会五次,为老年文学的开拓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随着全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速,全国各地的老年文学社团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例如,上海就成立有碧柯诗社、上海老龄大学诗社、金秋文学社、枫林诗词社、新声研究小组、南风文学协会等众多老年文学团体。他们都编有会刊,出版作品集,定期召开研讨会,或举行有关老年文学的活动,涌动着一股老年文学的春潮。1116日上海部分老年文学团体又聚会商议筹组上海老年文学学会,以凝聚老年文学创作力量和促进上海地区老年文学的普及工作,并欢迎上海高校离退休教师积极地投入到老年文学写作的队伍中来。

 

附:老年文学的界定

* 老年文学的概念是明确的。以反映和表现老年这样人类特殊群体中人的生活、经历、心理与感情、工作与学习、理想与追求的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的泛指。(四川  彭虎文)

* 老年文学应以反映老年人的生活、经历、心态、希望等为主要题材,不能说成凡是老年作者写的文学作品都叫老年文学,否则,老年写的儿童作品也叫老年文学了,显然这是不对的,至于读者,当然就不限于老年人了。这里要强调的是题材问题。(武汉  卫衍翔)

* 由老年人亲身所写,写的是老年人自己亲身感受到的生活、思想与心态;同时,它的读者对象又是进入老年期的老年人。那么,这种作品,即使不一定就具备纯粹文艺样式如同小说、诗歌或散文等,它也可以称之为老年文学。(上海  许杰)

* 什么是老年文学?我想,老年写,写老人两部分都是。老年人关心的往往不是自己,而是世界局势、国家未来、青少年教育等等,很广阔、远大。那么他们更该受到关怀、重视,为什么不可以开拓一定园地研究他们的成果呢?(四川  张湮)

 

 

人生格言

   1、为人师者,能得天下英才而育之,乃人生最大的快乐。

2、为人应以仁爱忠信为本,治学当以经世致用为要。

3、当今市场经济之商战,当以情理法、原则、灵活、机动来处之。

4、座右铭:少私寡欲,持志师气,共生学说,中庸之道。

5、需要是发明之父,失败是成功之母,务戒急功好利之虚荣心。

6、领导者不在乎做多少事,而在于成事。做事主要靠求真务实,勤奋努力。成事者主要靠组织能力、活动有力和人品来协调发挥集体(或团体)的力量。

7、作批评与自我批评,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功过是非分明。管理人身教重于言教,整个集体的凝聚力,来自于领导人的德性感召。

 

                                           (洪黎民拟稿)

 

健康文存

 

老年性痴呆将在亚太地区流行

公共卫生学院 

 

2006年是阿尔兹海默病(ADAlzheimers disease)命名一百周年。世界阿尔兹海默病协会向亚太地区各个国家发出了“红色警告”,提出AD(又称老年性痴呆)将在亚太地区流行,旨在引起各个国家政府的重视。

目前全世界约有1800万人患有老年性痴呆症,其中有1200万人生活在发展中国家。估计到2025年,全球AD患者将会增至3400万人,其中大部患者将来自中国、印度等人口密集国家和地区。现我国有AD患者500万人,占世界总病例数的1/4,而且每年平均有30万新老病例。

据上海市民政部门最新统计,60岁以上老人已近242万。其中“空巢老人”家庭已达22万户,占老年人家庭的35%左右。不少“空巢老人”AD发病不容易被发现,而且容易因为生活的枯燥无聊加重病情。

记忆衰退是AD最早期表现,要遏制住AD在我国流行,家里有老人的子女必须提高对AD的认知,并为父母每年做一次记忆体检。

九大信号可预知老年性痴呆症:①记忆障碍。常表现为“丢三落四”,“说完就忘”,同一问题反复提问;②视空间技能障碍。不能准确地判断物品的位置,找不到自己的房间、床,分不清衣服的左右、反正;③语言障碍。虽然口若悬河,可是听者却不能听清他的话语,口吃而含糊;④书写困难。写出的内容词不达意,甚至写不出自己的名字;⑤失用和失认。原来可以熟练地骑车、旅游,病后却不会了,不认识自己的亲人和熟悉朋友的面孔;⑥计算障碍。购物不会算账,严重的连最简单的加、减法也不会了;⑦判断力差。注意力分散;⑧精神功能障碍。常出现狂躁、幻觉、性格改变等;⑨运动障碍。无目的地来回走动,到处开门、关门,大小便失禁等。

美国《生物化学期刊》新近报导,美国研究人员通过大鼠实验发现,降低饮食热量有助于预防AD,因为低热量饮食可诱发一种保护脑部不受这种疾病侵害的蛋白质生成。这再次印证了,人们的饮食内容及食量与AD的患病机率息息相关。研究人员说,此项研究传达的信息是,动物实验证实限制热量摄取导致与长寿及健康有关的分子浓度升高,这也可能是限制热量有助预防AD的原因。

AD患者在出现症状后,通常存活7-10年,死于支气管炎或肺炎为其特征。药物无法治愈AD,但可延缓病情恶化。目前上海市华山医院、瑞金医院、长海医院、长征医院及市一医院可接受AD咨询及记忆体检。

 

附白:本“简报”系内刊,所发文章如要转载,请事先与本刊编辑部联系,征得作者同意。——编者

 2007-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