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学院历史悠久,退休教师近两百人,人数多,情况复杂,做好学院退管工作面临很大挑战。二十余年来,在学院分党委(党总支)的直接领导下,以退休教职工党支部(以下简称退休支部)为核心,联合老教授协会(退休教师协会)分会(以下简称老教协)、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分会(以下简称关工委)和退管分会共同开展工作,多位退休党员和在职党员发挥了骨干作用。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探索形成了“118退休工作室”的工作模式,成为学院退管工作策划、组织、实施、落实的中心枢纽,在学院退管工作中发挥了良好作用,一代代退管工作老师在敬老关爱中,接力传递爱心温情。
回顾“118退休工作室”形成、发展、成熟的过往,梳理工作特色,可以全方位地展示学院退管工作的风采和成效,为今后工作提供经验指导。
一、学院党委引领
院党委高度重视退管工作,将老同志的冷暖时刻放在心上,情系退休教师。积极推进为老服务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和全覆盖,积极营造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良好氛围。
1. 建章立制着力推进退管工作
为落实学校退管工作二级管理,持续有效开展退管工作,2003年院党委组织退休支部和老教协骨干,依据退管工作已有实践和未来预期,充分讨论后起草制订了《生命科学学院关于维护退休教职工权益的若干意见》并作为学院文件颁发,从工作方式、场地配置、经费支持、人员配备、活动策划等各方面作出规范,强化了学院对退管工作的政策支持。
院党委每学期都要召开若干次退管工作会议,要求各系所分管退管工作的负责人、在职联系人和所有参加退管工作的退休教职工志愿者与会,学期初集思广益制订计划,明确要求落实到人;期末总结交流,分析利弊,为下一阶段退管工作的顺利开展做准备。
![]() |
院分党委书记在学期之初的退管工作会上布置工作 |
2. 建立敬老关爱网
敬老关爱是我们退管工作的落脚点和出发点,院党委2004年推动创建学院“敬老关爱网”工作,以“凝心聚力在为老服务工作中有所作为”为理念,动员部分院系所干部、在职教职工、研究生和相对年轻的退休教职工共同加入“敬老关爱网”,该“网”的主要关爱对象80岁以上高龄、患重病或单身老人。每位关爱对象分别匹配一名在职教师、一名退休教师和两名学生志愿者,通过电话问询、上门探视、协助就医等多种形式,力所能及地给他们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
开展“敬老关爱网”工作,并非单向输出,一定程度上是双向受益的,通过拜访和探视,相互交谈,青年师生也能从老先生们身上了解和学习到复旦精神和复旦文化,学习和传承老先生们的教学科研经验,体味“名师文化”的言传身教,以及了解学院学科的发展历程。
开展“敬老关爱网”工作,也使学院第一时间了解关爱对象的实际情况,从而使退管工作更加精准有效。
通过开展“敬老关爱网”工作,在院内逐步营造了“关心关爱退休老同志、退管工作大家做”的良好氛围,并不断得到弘扬和传承。
我院开展“敬老关爱网”工作,是高校退管工作模式的首创,受到校内院内退休老同志的赞誉,2008年“敬老关爱网”项目获得上海市高校第二届退管工作特色成果奖。
![]() |
退休支部成员查阅关爱对象状态记录 |
二、退休支部核心作用
我院退休支部始终秉持“以党建引领关爱,以关爱凝心聚力”的融合发展理念,将敬老关爱退休教职工视为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思想认识层面实现两者的有机统一。提出“服务型党建”理念,将“关爱退休教职工”提升到践行党的宗旨的高度,构建“党建引领、服务为先”的敬老关爱工作格局;创建党支部主管、党员带头、老教协和志愿者共同参与的多维度的党群工作平台;推行“网格化(分工负责)+ 网络化(齐抓共管)”不断融合优化的敬老关爱工作模式,充分发挥退休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形成了以退休支部骨干为核心的退管工作队伍。
由此,使学院退管工作有人想、有人问、有人管、有人做,各个方面都做得风生水起,既持之以恒又常做常新。
鉴于退休支部的出色工作,我院退休一支部、退休二支部先后获得了“市教卫系统离退休干部示范党支部”荣誉。
![]() |
退休支部和老教协成员商讨网格化分工 |
1. 持之以恒过好党的组织生活
退休支部精心策划,线上线下有分有合,紧扣新时代脉络和时政重要节点,开展党的组织生活。通过经常有效的组织生活,把党员凝聚在支部周围,提升退休党员继续为党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许多老党员积极参与课程思政、担任特邀党建组织员、以及关工委的工作,多位老党员带动退休老师继续在著书立说、科普教育、教书育人、科学研究、社区服务等方面,展现“老有所为”的风采。
![]() |
在退休支部组织生活会上,党员们踊跃发言 |
![]() |
关工委老师与同学们座谈 |
2. “118退休工作室”
“118退休工作室〞始建于 2008 年,由退休支部书记、老教协理事、部分支部委员及个别退管工作骨干,和一位学院党委秘书等共同组成,以退休工作所在场所命名。定期开会,探讨和细化一周、一学期和一学年的工作,做好工作预案和分工。这个团队的工作职责是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全天候沟通交流,随时讨论、分析、组织、设计、安排、处理为老服务工作中的各种问题。大到酝酿制订企业捐赠设立的敬老关爱基金的使用办法,小到外出参观时对高龄体弱老人的人盯人照顾陪护方案,都是在“118退休工作室”讨论决定后实施,服务于全院退休教职工,把为老服务工作做细做实。该工作室多次荣获学校和市教卫系统离退休工作的“先进集体”称号。
![]() |
118的成员在商议下一步工作 |
3. 敬老祝寿暖人心
一年一度的敬老节敬老祝寿活动,已然成为退休教职工期盼的重大节日。每次活动退休支部组织“118退休工作室〞成员就活动全过程精心策划。之后,为九十、九十五高龄寿星,上门拍摄的视频,收集逢五逢十寿星照片,为活动制作PPT,组织志愿者布置会场,挂上彩带气球、购置鲜花蛋糕、大“寿”字贴上墙营造喜庆氛围;“118合唱队”演唱暖场;活动那天,会场播放展示寿星风采的PPT、献花切蛋糕同唱生日快乐歌,欢声笑语,其乐融融。每次祝寿活动都是院党委书记亲自主持并介绍学院近况,每次都邀请学校退管部门领导和校老教协领导参加并致辞,活动充分体现出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对退休教职工的尊重。会后圆桌聚餐又提供了一次交流机会。一年年敬老祝寿活动一次次地温暖着退休教职工的心田。
![]() |
寿星们吹蜡烛祝贺生日 |
![]() |
2019年的重阳祝寿活动现场 |
4. 搭建网络平台
随着时代进步,网络已深入各个领域,退休支部先后搭建党务工作群、退休党员群、118退休工作室群、118值班群、乐乐老童心群(涵盖全体退休教职工)、布告通知栏群等微信群,这些微信群已然成为退休教职工的“线上家园”,绝大多数退休教职工都进入了不同的微信群,更加广泛高效地加强了退休支部和”118退休工作室”与退休教职工之间的密切联系,也进一步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团结和引导广大退休教职工,让正能量在群里充分释放。
退休支部注重用好学院网站,在“校友之家”栏目下增设“校友同乐”专栏,用编撰专辑的方式,传递学校、学院信息,展示交流学院丰富多彩的退管工作剪影,为海内外校友、院友搭建起联络沟通的桥梁,迄今已经编撰80多期,在国内外校友、院友中赢得赞叹和互动。
![]() |
乐乐老童心微信群 |
![]() |
校友同乐网页版面 |
5. 举办科学讲座
为了满足退休教职工拓展视野终生学习的要求,解读他们关注的热点问题,退休支部联合老教协设立了“科学报告会”的专项活动,先后组织多次活动,聘请院内外专家为大家开设专题科学科普讲座。如《心灵之谜》、《脑的结构与功能》、《转基因的是是非非》、《老年人脑的保健》、《上海自然生态的现在与未来》、《管中窥脑》《曹操基因检测》、《花卉摄影》、《摄影的光原理与应用技术》、《微信的摄影与视频制作》等等。突出知识性、趣味性、时效性,也吸引了不少其他院系的退休老师前来参加。
![]() |
交流微视频制作 |
![]() |
邀请专家为大家介绍脑保健常识 |
6. 富有特色的各类活动
开展党群思政学习,参观红色纪念场所,主题党日活动等;逢重大节日,举办了建党100周年庆祝活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将党建主题活动与退休教职工活动有机结合。每年还举办各种特色敬老活动。如“逢五逢十祝寿”、“金婚纪念”、“关爱高龄寿星制作短视频”、三日或一日旅游、联谊座谈、歌咏、书画、摄影交流和展板展示,观看电影、组织参加学校趣味运动会,开展不定期的科普、养生讲座等。
![]() |
参加学校举办的趣味运动会 |
![]() |
参观钟杨红树林基地 |
![]() |
“光荣在党五十年纪念章”颁发仪式上118合唱队献歌 |
7. 探望慰问付真情
退休支部成为联系学院与退休教职工的纽带,每年“夏送清凉、冬送温暖”上门慰问高龄、重病退休老人;去医院探望住院老人,是学院常年持续开展的工作,退休支部书记、支委跟随学院党政领导,或者联合老教协理事,无论酷暑严冬,一次次走进家园或病房,把学院两级党组织和师生同事的满腔真情,注入老人的心田。有的老人得知学院有人上门探望,身穿正装早早到楼门外等候;有的老人已说不出话,探望告别时依依不舍,甚至嚎啕大哭……
多年来,在现任院党委书记亲自带队或退休支部联合探望慰问退休教职工多达六百余人次(不完全统计),尤其是八十岁以上老人做到了探望慰问全覆盖,如此高频度的走访,可以说是全校唯一的。
退休支部把慰问活动温馨场面制作成小视频放在微信群里,引发院内外老师的强烈反响,鼓励、点赞和留言,纷纷赞叹学院是个温馨的家园,退休老人有着满满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 |
上门慰问九旬老师并送上五十党龄勋章 |
![]() |
学院领导带队探访慰问退休老师 |
三、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退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学院退管工作做深做细做好的重要保证,曾经担任院系领导、院内资深教授、以及更多热心公益的党员,退休下来就主动积极参与到学院退管工作之中,先后参与“118退休工作室〞工作平台的党员占比75%,先后参与118室值班的党员占比68%。历年历次开展的各项活动,时时处处事事都活跃着党员的身影,倾注着党员的心血,展示着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而历任退休支部书记,更是以身作则、亲力亲为,团结带领“118退休工作室”团队,把建设服务型党支部的理念,渗透进桩桩件件学院的退管工作当中。
1. 118值班团队
党员牵头带领志愿者一起参加118退休活动室的值班工作,周一到周五每天上午有两位志愿者轮流值班,负责接听电话、接待访客(退休教职工常来交流)、协助开展各项活动前的准备工作,还有一项向高龄和病患老人打慰问电话,了解他们的健康和生活状况;还有及时收集退休教职工的情况及意见建议;重要信息及时向学院主管领导反映,以便有针对性地做好后续服务工作。值班人员每次值班详细记录值班日志备存,二十多年来已积累厚厚的八本日志记录材料。
![]() |
118团队的留影 |
2. 丰富多彩的才艺活动
许多党员和退休教职工积极参与各种才艺活动。结合老年人的特点带动退休教职工呈现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组织118 合唱队每两周一次风雨无阻学唱新歌、排练节目,经常在院内大型活动中演出;每逢重大节日或重要活动,党员牵头创作摄影书画作品,撰写主题征文,多次制成展板,展示退休教职工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广受参观师生的好评和赞扬。
![]() |
118团队的留影 |
![]() |
旅游闲暇举办的即兴演唱会 |
3. 承上启下,培养新人
在这个为老服务集体里,许多党员从刚刚退休就参加退管工作成为为老服务的志愿者,一干就是十多年、二十多年,八十多岁还活跃在为老服务队伍中,他们把自己的夕阳余辉挥洒在为老服务上。在老党员的带领下,学院退管工作队伍逐渐形成了承上启下薪火相传的好传统,老党员们把对退管工作的责任和担当、把为老服务的真诚和情怀、把策划组织的视野和流程、把开展活动的细节和重点,把沟通交流的技巧和方式都一一传授给年轻的退休志愿者,让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严谨细致的作风代代相传。
![]() |
退管队伍的新人 |
4. 率先垂范,周到服务
有好几位党员长年累月忙碌在退管工作第一线,每次活动开展前,都是他们带领其他志愿者做好充分、繁杂的准备工作,采购物品、布置场地、安排迎送;如遇外出活动,还要落实对高龄体弱老师的全程专人陪护,他们的付出是每次活动能安全顺利地圆满完成的重要保证。
![]() |
为了明天的重阳祝寿活动 |
尾声
二十多年来,在几代生科退管人的不懈努力下,学院“118退休工作室”形成了有影响力的品牌,学院退管工作也获得诸多荣誉,每一个荣誉背后都凝聚了退管战线同志们的辛劳和智慧。
获得的先进集体:(1)上海市教卫系统离退休干部先进集体生科院118工作室(2020年);(2)上海市教卫系统离退休干部示范党支部生科院退休教工第一党支部(2020年)、生科院退休教工第二党支部(2024年);(3)上海市老教授贡献奖复旦老教协生科院分会(2017年);(4)上海市高校系统退管工作先进集体 (2002年)。
获得的先进个人:(1)历年获“上海市高教或教卫系统先进表彰”的生科院退休教工:陈永青、袁汉英、经佐琴、叶敬仲、王健、宋大新、杨金水、范长胜;(2)历年获复旦大学表彰:范长胜、杨金水、周德庆、蒋如敏、张志鸿、陈曼莉、袁汉英、经佐琴、叶敬仲、陈永青。
二十多年来,“118退休工作室”的工作日志记满了整整八本,翻看一页页泛黄的日志,往事历历在目,思绪万千。这记载着二十多年来“118退休工作室”同志们的工作内容,也承载着小老人关爱老老人的温情,传递着组织上对学院退休老师的关爱,尽管好几位早期的老师已经离开我们,但他们给予退休老师的爱将一直被记录,一直被传扬,一代代退管同志会将这个爱的基因传递下去。
“118退休工作室”所有参与志愿者全心全意无怨无悔的付出,换来了校、院内外的好口碑,换来了退休教职工的交口称赞,这就是广大退休教职工对“118退休工作室〞工作平台所有参与过的党员和志愿者的回报。立人生物楼118室是退休教职工之家,也是退休支部和老教协的办公室;是为老服务的窗口,也是学院退管工作的一个符号。“118退休工作室”的党员和志愿者的为老服务工作二十多年如一日的做出了无私的贡献,受到各级领导及退休教职工的欢迎、支持与赞扬。多年的工作实践充分说明只要我们凝心聚力,始终把增加退休人员晚年生活的幸福感、获得感放在心上,就一定可以在为老服务工作中有所作为。
在此我们回顾“118退休工作室”的二十年,总结经验承前启后,在新时代的新形势下,“118退休工作室〞将在学院党委领导下,继续发挥好退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凝心聚力,发挥好学院退休教师骨干的专长和作用,搭建良好的志愿服务平台,组织丰富多彩的敬老关爱活动,用爱心回报老同志对学院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努力做到老有所依、老有所乐,又要老有所为,切实增强退休教师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为“第一个复旦建设”提供有效助力。
![]() |
二十年来118退休工作室的工作日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