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金邦秋
7月18、19日,我参加了由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共静安区委、中国共产党历史网、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和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联合举办的“纪念中共二大召开90周年学术研讨会”,提供的文章《论陈独秀早期政治哲学思想及其时代意义》入选研讨会论文集。来自全国和本市的100多名代表出席了研讨会。
这次学术研讨会,与会代表热烈地畅谈了党的二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作用,共同探讨了二大在我党创建史上不可磨灭的功勋,宣传了党的优良传统,并以史鉴今,探讨了党的建设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作始也简,将毕也巨”。今天,辅德里625号的石库门建筑静卧于成都路高架下,无声地诉说1922年那段风云叱诧的历史。月明星辉,每日夜晚,辅德里的灯光依然亮起。回顾从一大到二大的峥嵘岁月,我们党从这里出发,迈向了更广阔的历史时空,抒写了从建党到执政的辉煌篇章。
此外,7月份我还出席了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社联)举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科学发展”理论研讨会,撰写的《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一文入选并获奖(登2012年7月5日《探索与争鸣》杂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科学发展特刊”上)。
日前,我还参加了由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举办的“刘仁静与中共创建学术研讨会”,提供文章《论刘仁静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业绩及其局限性》入选论文集并在大会上宣讲。
通过一系列学术活动,我感到:老年人仍需学习,量力作些理论研究,以彰显理论工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